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东南亚邪术怪谈 > 第185章 遍地荆棘

第185章 遍地荆棘(1/2)

    往前,我们开始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比如衣服碎片,各种破烂褴褛的鞋子,各种遗落的碎骨头,若隐若现地铺在泥土上。越往里走心里越发毛,可以说,我们是一路踏着碎骨头往山林里走的。

    踩在那些碎骨头上,我的冷汗直冒。我问力答柴:“这里怎么那多小骨头?”

    力答柴说:“当时候来挖掘的那些人,因为无法带走所有的骨头,就只能把比较好的骨头拿走,那些碎骨就都被丢弃在原地了。时间久了之后,碎骨头又会被沉入地面下,但是也可能被一些老鼠或者虫子挖出来。而博物馆展览馆需要的也是比较完好的骨头,特别小的都不要,因为不好放置,就都不要了。后来,佛寺的人知道了,觉得这么做很不好,就派遣寺院的人来收集那些碎骨,不过他们知道这里是雷区之后,就不来了。所以,那些碎骨一直还遗留至今。”

    力答柴这么一说,很是有道理,因为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骨头,都是很完整的,如头颅,髌骨之类,大根大根的,那些颈椎小指头之类的骨头都没看见。想必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些遗落没有带走的碎骨了。

    老拓还一路捡那些碎小的骨头放入备用的尼龙袋里,说这是在积德行善。过后再好好把它们重新埋葬。

    那个山林很深,我们以极其慢的速度朝里面深入。由于要等待力答柴他们排雷才能走,一个小时我们深入了不到两个山坡。好在,我们看到了一条往下坡流的小溪,力答柴和锡努克去搬来了一些大石头,然后顺着小溪往下滚,确认安全之后,两人再踩着小溪走在前面,用排雷器开路,再让我们踩着小溪往下走。

    力答柴说,因为这么多年之后,如果有小溪流经过地雷,那么地雷的失效期就会加快,以前的地雷防水性也很差,踩着小溪走是比较安全的。

    顺着小溪走就快多了。

    我们进入了一片比较稀疏的林谷中,这里的树木普遍被砍伐过,被烧毁过,树根生出很多大小不一的树木,密密匝匝的树木中,另外,我发现有一种藤条十分茂盛,叶子如同花顺一样,藤蔓上面带有很短的倒刺钩,但是密密麻麻。

    枯死的藤条则十分狰狞,扭曲而无规则,显得十分沧桑。力答柴和锡努克看到这种藤蔓,两人都站住了。

    我看到力答柴的脸上浮现出一种难以臆测的表情,是伤感,还是愤怒,还是忧愁,还是感慨?我以为带倒刺钩的藤蔓把两人难住了,便问他:“力答柴,怎么了?”

    力答柴用一根小木头将一条藤蔓挑了起来跟我们说:“我父亲以前常常跟我提起这种藤蔓,当年国家陷入最黑暗的时候,每天都有人被批斗,每天都有人被这种藤条鞭打,我父亲说,他亲眼看到有人被这种藤条活活打死,那些人,是把藤条的皮打烂了,又换一根……”

    我深吸一口冷气,天啊,这种带刺地藤条鞭打,这得有多疼?!

    那种倒刺钩,甩到人的皮肤上,一定得抠下一层皮来!

    受刑之后,人的身上是不可能还有完好的皮肤的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扒开这些带刺的藤蔓,然后继续深入。带刺的藤蔓钩得我们的衣服嘣嘣嘣地响,我的衣服上被扯出不少的纤维。

    力答柴则将几根比较坚韧的藤条砍下来,然后刮掉了表面的倒刺钩,缠绕在手臂上,绕了几圈,拧起来挂在腰间作为绳子用。被刮掉倒刺钩和皮之后,藤条很光滑,就像电线一样。

    继续往山林中走去。我们终于到达了那个所谓的万人坑!

    力答柴说:“看到了吗,这片地方,大约这座山,和旁边的那座山林,都埋有死人。因为位置很远,不轻易被人发现。以前埋人之后,那些负责填土的人回去之前,还把荆棘的种子撒在周围,让荆棘长出来,不让外人进入发现万人坑。”

    果然,多年之后,这里的荆棘皂荚之类的很茂盛,大一点的动物都很难钻进来。而荆棘的刺很长,大约两三厘米,刺的尖头是黑色的。一根根像是钢刺一样暴露在外面,不说寒光闪闪,却是令人发寒。

    此外,我们看到了当年挖出来的几个大坑,各种堆起来已经长满了杂草的大土堆。

    万人坑是这么挖的,当年的人生怕挖太大的坑,扔进大量的人埋下去之后,时间一长,埋在土里的人会腐败掉,下面会变空,所以会出现大面积的土往下凹陷,看起来很不自然,因此,挖坑是一个十几平方米或者几十平米地挖掘,这样埋人填土之后,坑不会出现大面积坍塌的现象。

    加上一过一段时间,这里的草木就生长起来,完全覆盖了表面,如果不是当年一些参与过埋人的人说出来,是很难找到这种地方了。加上柬埔寨到处都是地雷,一般人不敢去探寻万人坑。

    力答柴说:“这片地方以前挖掘过,地雷被排除得差不多。这里比较安全。但是我敢断定,每隔五十米左右,可能会出现一个埋人的地方。我父亲说,他们埋人的地方都很近,为的就是节约时间。”

    因为要选地方埋人,那地面上不会出现很密集的大直径植物,也不会出现各种树根。应该是比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