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格斗导弹是军中性能最高的,也是当前服役中最先进的格斗导弹PL-10E,最大速度高达4马赫,机动过载60G,离轴发射角高达90度,采取红外成像制导,具有反隐身、抗干扰等能力。
这款导弹最大的亮点在于,可以向前发射但攻击后方目标,这种能力超过了美俄的同类产品。
换句话来说,一旦进入了PL-10E的有效射程,目标的逃生机率不高于5%,如果采取双发攻击,目标的逃生机率不会高于2%,而一旦进入该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命中率是百分之百。
李海的战术很简单——以更大的航速冲进目标编队范围先敌开火,抢占战场主动权。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使用舰空导弹攻击目标?
这么做,就违反了国际空中相遇规则,出师无名。
583号歼-15T狂飙至超音速,挂架上的四枚PL-10E格斗导弹并没有对战机的超音速飞行产生多少影响。该导弹的气动外形本身就是为了高速而生的,能跑4马赫的情况下,可见其空气阻力是多么的小。
几十公里后,第一批阵风M有反应了,显然他们的机载雷达探测到了583号歼-15T,对占据了高空并且以超音速直冲过来的姿态,迅速做出了回应——立即爬升高度。
与此同时,第二批阵风M立即下降高度,一直降到了超低空,583号歼-15T的机载雷达很快就失去了这两个目标的踪迹。低气象条件下,机载雷达的性能受到了限制,尽管歼-15T那颗大直径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超群。
一直以来,机载雷达下视探测能力都是一个技术难点,在陆空上,需要从繁杂的地波信号中将目标信号区分出来,在海空上则会受到地球曲率、海面杂波以及气象的影响。
优秀的飞行员从不迷信装备的性能,确切地说,不会被装备左右自己的作战决策,而是基于自己的作战决策思想,来发挥装备的作用,挖掘装备的潜在性能。
李海瞬间就判断出了对方的意图——两架阵风M牵制他,另外两架则采取低空突防的方式直指我护航编队。
对手也是有胆量的,在低气象条件下进行海上低空突防飞行非常危险,弥漫海况的暴雨团已经笼罩了我护航编队,范围直径将近三十公里,他们要对我护航编队形成有效的威胁,比如要突入三十公里范围之内。
在空中相遇、海上相遇规则下,在几十公里之外晃悠是无法形成威胁的,只有一种标准——你得逼近到对方的视距之内,距离越近,威胁的标准越高,越能基于对手震撼。
无疑,印度空军阵风M编队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李海当然可以不管那两架低空突防的阵风M,专心地对付高空迎来的两架阵风M。
但是,对于舰载战斗机部队来说,编队防空永远是第一作战使命,而不是将防空压力全部压在护航舰艇的舰空导弹身上。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失去了唯一的对手,他们为对抗苏联研制出来的、正在研制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一下子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没有敌人了。
除了苏联,这个星球上所有国家的海空军加起来,也敌不过一个美国海军航空兵部队。
于是他们的F-14重型防空战斗机迅速退役,那些在研的先进舰载战斗机项目被叫停,将航母编队舰载战斗机部队的责任,全部压在了F-18这一款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不精的舰载战斗机身上,搞出了所谓的多面手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
即便如此,F/A-18E/F对于绝大多数国家的航空兵部队来说,都是碾压级对手的存在。
而自从我人民海军第一艘航母服役,以制空为主的歼-15重型舰载战斗机从航母飞行甲板一跃而起后,美国海军感受到了威胁……
我人民海军对舰载战斗机的发展有明确的思路,早早就确定了轻重搭配的原则,即制空战斗机与攻击战斗机成两条路线发展,而不是发展一款多面手。
这一点与人民空军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
具体到李海这些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身上,他们驾驶的歼-15系列重型舰载战斗机,从来都是以防空为第一任务,而反舰、对地等,则更多以来舰载导弹来实施,以及不久的将来会登上航母的歼-35隐身战斗机以及由这款战机指挥的无人机群,那才是未来海战的核心。
于是,李海压根不带犹豫的,立即压杆俯冲下高度,机头直指低空突防的那两架阵风M信号消失的前方,他要拦截这两个目标。
高空超音速俯冲,歼-15T的空速很快就突破了1.5马赫,这是极限了,再快的话,格斗导弹会脱离挂架。
正在奋力爬升高度的那两架阵风M突然看到目标超音速俯冲下高速,连忙压坡度跟着俯冲追击,他们的任务是掩护底下两架友机突防,目标放弃了他们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反应是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