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确认心理与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仅仅是在对心理进行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由于脑本身在结构和机能方面的巨大复杂性,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并未能很好地回答心理现象如何在脑内产生,即未能更加具体地说明心理的生理机制问题。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心理是通过脑这一特殊的物质所实现的一种反映形式,而反映的对象则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例如我们看到树木,听到歌声,这是由于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树木和歌声进行反映的结果。为此,列宁曾经把心理比喻为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或者映象。列宁写道“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这就是说,事物存在于我们的心理以外,我们的知觉表象等心理现象都是对外界事物进行反映的结果,它们乃是关于事物的映象。
在客观现实与心理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物质第一性、心理第二性的根本观点,把客观现实看做是心理的源泉(即来源)和内容。正如列宁所说“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反映论是指导我们对心理现象作科学分析的基本原则。例如,当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爱学习,日益变得散漫、缺乏纪律性,甚至与人打架斗殴时,我们不能只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要考虑到他的周围环境,他的实践活动和他的发展变化。只有从影响他的社会环境、家庭状况、课内外活动、结交的朋友,以及他本身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等多方面地进行了解与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心理是脑对现实的反映,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人们不只为了适应环境消极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在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在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以后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现实。例如,动物为了寻求食物可以不断地搬家,但是不会搞生产,而人们看到在农业生产上有的地区减产后,就要通过思维活动去分析造成减产的原因,当总结经验更好地掌握了农业发展规律后,就可以改进工作,主动地促进该地区的农业更快发展。
动物的心理如何发展成人的意识呢?这与心理的物质基础的发展变化分不开。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客观现实和脑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猿的动物心理也逐步转变为人的意识。我们知道,最初是大自然的变化,迫使人类祖先不得不从树上生活改为地上生活。在地上生活时,这些形成中的人为了摄取食物维持生存,必须直立行走和从事劳动,并且根据劳动的需要又产生了语言。语言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它用人所发出的某种声音去代表某些事物。语言和动物的叫声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点。所谓间接,就是通过语言人们能够反映那些不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例如,我们听到“上课”一词,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过去多次上课的映象,也能想到明天将要去上的课程,还能够在这个词的刺激下支配自己的行动走向课堂。所谓概括性,就是说每一个词所代表的不是某一个单独的事物,而是具有同样特点的一类事物。例如,“学生”一词既包括大学生,也包括中学生和小学生,既包括男学生,也包括女学生。“学生”一词是泛指一切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的人。由于有了语言,人的心理反映就更加丰富复杂了,它可以把多次反映的结果在头脑中加以组织使它系统化起来,这样就构成了每个人都有,但又彼此不同的主观世界。
人的心理或者叫意识,或者叫主观世界,从内容上看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客观现实不能局限于当前的直接起作用的刺激物,它指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历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主观世界的人,在进一步反映客观事物时,既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又带有每个人不同的主观特点。心理学的目的就是研究主观映象如何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变化,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