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中,不仅要重视药物的生理效应,还要重视药物的心理效应。广义的心理效应包括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药物对患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一、药物的心理治疗效应
药物的心理治疗效应源于对精神病的治疗。人们在古代就采用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治疗方法促使此类患者的安定和康复,酒精、鸦片等作为镇静药物已经应用了几千年。自从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被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并取得疗效以来,直接影响机体知觉、情绪、思维和行为等心理过程的药物相继问世。这一类药物被统称为精神药物或亲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drugs),它包括拟精神病药(psychotoitics)和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两大类。
其实,抗精神病药物以外的许多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也或多或少地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正性影响。掌握药物的这种特征,能拓宽药物的治疗范围,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例如心得安,除了治疗某些心脏疾患以外,还可用于稳定情绪减轻紧张,协同其他药物治疗焦虑症、恐怖症和抑郁性神经症等,是良好的植物神经稳定剂。
二、药物的心理干扰效应
药物的心理干扰效应是指药物对正常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干扰。很多亲精神药物和躯体疾病用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有这种作用,举例如下
1影响记忆力 如各种安定剂、催眠药、镇静剂和抗癫痫药物等都可导致记忆力减退。
2影响意识 如阿托品、曼陀罗、莨菪碱类、抗组织胺药等都可引起意识障碍。
3影响情绪 抗高血压药物可致抑郁;酒精、催眠药、异烟肼等可以引起欣快等。
4影响运动机能 如安定类药不适于驾驶人员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巴金森氏综合征;长期饮酒或服用催眠药可致震颤。
5导致幻觉和妄想 如、激素、异烟肼、合霉素等。
了解药物的心理干扰效应,有益于在用药时避免或减少药物对患者正常活动的影响,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三、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应用药物时的心理效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对药物品种和剂量的选择,也有益于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1文化环境因素 病人的求医行为、择药习惯与偏见,用药的民间传说和宣传,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例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找中医,喜欢服用中药或“单方”、“秘方”。
2药物的性质 一般来说,抗感染,纠正代谢紊乱,调整内分泌异常,补充营养以及调整生理功能的药物主要表现为生理效应,心理效应较小;作用于心因性疾病或心身疾病的药物,心理效应较大;用于治疗症状的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助消化药、镇咳药等,较易产生心理效应;用于消除病因的药物,如抗生素、解毒剂等则以生理效应为主。
3个性心理 患者的气质、性格等人格特点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强而不可抑制的兴奋型实验动物,所需药物的剂量要大于弱而抑制型动物的8倍,才能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具有癔病人格特征的病人,由于暗示性强,特别容易产生心理效应;而偏执型人格者,因为暗示性低,产生心理效应较小。
4年龄与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女性患者的受暗示性要高于男性,因而容易出现心理效应;儿童心理暗示性较高,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老人出现心理效应的机会较少,但对药物的生理心理反应敏感。
5药物的制备、剂型和包装 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调查了8所部队医院中1016名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问题。结果发现,对药物颜色的选择以喜欢白色的最多(416),其他依次为浅黄色(232)、浅红色(172)、浅绿色(117)、棕色(23)、黑色(22)、紫色(18)。可见,病人喜欢色淡鲜明的药片,不喜欢深色的药片。对药物的味道,最喜欢甜味(40),无味(345)、香味(122)、酸味(56)、苦味(47)、咸味(18);对药物剂型的选择,依次为糖衣片(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