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 第660章 凌波微步舞北冥(三)

第660章 凌波微步舞北冥(三)(1/3)

    崇圣寺山门宏大,与中原那些古刹名院不同,望去十分华丽阔气,描金绘彩,奢侈辉煌,彰显皇家寺院风范。

    山门左近不远处有一颗菩提树,伞盖巨大,遮阳蔽日,绿叶如星,嫩枝似簇,花苞初形,随风摇曳,干身足够几人合抱。

    “好一颗树!”赵柽手搭凉棚望去,这菩提树北方没有,自从南北朝时从天竺传来,只在两广以及大理才可见。

    “陛下,此树我大理有名,已数百年龄,誉为佛树。”段易长在旁接口。

    “过去瞅瞅。”赵柽道。

    来到树下,果然荫凉,比在远处看还更要雄伟,令人惊讶。

    “祖父出家之后,祖母过来探望,两人便于这树下相见,佛树为证,无有私情,只论国事。”

    “他俩那时在这树下见面?”赵柽纳闷道:“你怎知道?”

    段易长道:“我段氏传灯录上有书写此事。”

    “传灯录。”赵柽点了点头,倒是知道此书,他望着菩提树:“你祖父祖母……”

    段易长的祖父是文安帝段正淳,祖母是当时大理国第一才女,号称苍山白凤的高升洁,因喜着白衣,又文武兼备,是以有白凤称呼。

    “这树看过太多人世悲欢,风雨变迁了。”赵柽感慨道。

    “是的陛下,这树比我大理国的历史都要年久。”段易长望着大树,一脸敬畏。

    “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赵柽缓缓道。

    “陛下,这个……不该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吗?”段易长纳闷道,他知道这是六组慧能的偈语,却不知赵柽说的这个。

    赵柽微微一笑,神秀与慧能这两首偈子,神秀在前,慧能在后,事实上神秀佛法也精通,可五祖弘忍觉得此偈门外未进,慧能作时却是觉得并非未进,而是未尽,所以写出第二首偈一,就是菩提本非树的那首。

    两首其实可以合在一起去读,便是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更高境界。

    这么来看,其实只是一条道路走的长短,一双眼睛看的远近,一颗心领悟的浅深。

    佛家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由此又可见,所谓远近其实是领悟之远近,而非观之远近,相之远近,肉眼可见之远近。

    那么神秀一直主张的渐悟,就是初级阶段了,说没入门,或者刚入门,刚学会走路都可以。

    慧能主张的顿悟,正契合佛家真谛,一念为佛,一念为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拈花一笑,转身成佛。

    所以慧能主张的顿悟,事实上是极为高深的境界,这个境界倘若能够做到,那已经是准佛了。

    如能做到,便会成佛。

    放下屠刀,顿悟成佛,普通人也好,魔也罢,不过一个念头罢了。

    人人有佛性,魔在佛中坐,只是顿悟天地宽,人佛一念间。

    顿悟,顿悟……?

    仿佛一声大雷在赵柽脑海中炸响,顿悟究竟是什么?

    难道只是顿悟成佛吗?

    那么武道境界上天人,为何也要顿悟?

    莫非……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不管怎样的学习修炼,最终的成就都必然是对标直达,是“恍然大悟”,是一下子悟道?这就是顿悟吗?

    不管佛家,还是道家、或者儒家,都是讲究“顿悟”的吗?是目标不一,但殊途同归吗?

    所有的圣贤,所有的经典,所有高明的方法,之中真谛,讲的都是直达最高的目标?

    所谓直达至高目标的路程,其实就是顿悟?而不是神秀所言的渐悟?

    是了是了,悟之一字,哪里有渐渐而成?所说的渐渐,只不过是为了完成那最后的灵光一现,最后的顿悟成功,渐渐不过是为顿悟铺路而已!

    这个至高,这个无尚,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儒家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直接站在“正大光明”的巅峰之上,而修齐治平,是把个人的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目标直接沟通,就是那一句,“人人皆可为圣贤”!

    佛家说,“人人皆有佛性”,这个“性”是不是儒家“性本善”的“性”?是不是“明心见性”的“性”?各类经典中开头的“如是我闻”,就是直接“如是”,直接对标了“人人皆可以成佛”!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是说不要站位于常道,而要直接站位于非常之道,直接占位于太上,站位于无上大道!

    这样看来,顿悟是一种最高明的智慧,即直取最高站位,直达至高无上!

    顿悟,是“取法乎上”,是“正大光明”,是“上善若水”,是“见贤思齐”!

    顿悟是瞬变,是直接改变,不是量变引起质变,而是质变引起量变,直取直达,“虎变豹变”,大人虎变,君子豹变!

    我明白了!

    赵柽在菩提树下一不动,整个身体仿佛融进了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