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贝尼托说道:“对于意大利的经济而言,必须要下猛药,才能挽救我们这个命途多舛的国家。”
“首先就是在农业上,尽可能的实现本国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否则的话,未来一旦我们和奥匈帝国发生冲突,就有可能面临粮食进口渠道被截断的风险。”
“而且,这些年以来,那不勒斯和教宗国为了讨好奥匈帝国,选择从奥匈帝国进口大量粮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我们在两地统治的。”
“就当下而言,我们应该考虑更换粮食进口渠道,比如从法国,美国或者东非等地区进口粮食,来替代奥匈帝国进口的粮食。”
在欧洲找不到比意大利粮食问题更严重的国家,而且反观意大利的邻居们,除了不成气候的瑞士以外,法国和奥匈帝国各个都是欧洲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生产大国。
尤其是那不勒斯和教宗国,过去长期作为奥匈帝国的附庸,从奥匈帝国进口粮食是应对他们迅速增长人口的主要办法之一,若非如此,他们的政权早就崩溃了。
现在贝尼托统一意大利,这也就得罪了奥匈帝国,同时也意味着粮食问题上可能会受到奥匈帝国的干扰。
之所以说是可能,那是因为奥匈帝国也未必会采用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毕竟意大利的备用选项还有很多,不说美国,东非,阿根廷这些粮食生产过剩的国家,光是法国邻居就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但是,对于贝尼托这种想要带领意大利成为世界大国的野心家来说,粮食问题如果受制于人,这是贝尼托不能接受的,哪怕是从其他国家进口同样如此。
在本土粮食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以前,贝尼托只能积极和其他产粮国下单,进而摆脱意大利对奥匈帝国粮食进口上的依赖。
毕竟,在他看来,现在奥匈帝国就是意大利的敌人,所以,从奥匈帝国进口粮食,那就是资敌行为,他宁可让其他国家赚这个钱,也不想让奥匈帝国占这个便宜。
“进口粮食不是长久之计,想要成为独立的大国,意大利就必须建设自己的高效农业和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以国家的力量,推动大规模开荒,比如在本土对于那些有开发条件的丘陵地区,建设梯田,同时建设大型水利项目,从而将本土的粮食产量提升上去。”
“同时,我们应该学习德国和东非两个国家,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鼓励农业技术的发展,提高单位产量的提升。”
“除了本土方面的农业建设以外,殖民地的农业开发,也应该大规模铺开,尤其是对红海殖民地西部的耕地开发,可以大大缓解我们的粮食供应压力。”
贝尼托的这些农业政策,其实没有太大创新,不过却未必没有效果,毕竟之前的意大利因为分裂的原因,所以很难支撑一些大型农业工程的建设,但是统一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最典型的就是水利建设上,很多水利项目,尤其是调水项目和水库建设,过去因为分裂的原因,是难以统筹协调的,现在在一个政府领导下,就有了基础条件。
就比如一条河流如果经过教宗国和意大利王国,过去两国势必会对水资源的占比和划分有所冲突,现在既然是一个国家了,沿岸居民用水问题,就有了谈判空间。
对于贝尼托关于农业方面的重视,他的下属也是支持的,毕竟农业一直都是意大利这几十年来,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意大利的统治基础,意大利人的地矛盾十分突出,而因此延伸出的各种政治问题也比欧洲其他国家严重的多。
而过去意大利各国其实并不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贝尼托政府却并非如此,毕竟贝尼托是一个独裁者,这恰好为他推动一些改革提供了便利。
在对农业问题进行了基本定调后,贝尼托才开始关于工业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关于工业上,贝尼托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进口替代,二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进口替代,主要在于两个层面,其一是尽可能用本国工业产品替代进口工业产品,从而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而这也就意味着意大利必然会在经济上构筑本国关税壁垒。
其二则是尽可能的在工业发展中采用一些本国资源来替代进口,毕竟意大利是一个贫矿国,贝尼托不能凭空给意大利变出资源来,所以只能从其他方面想一想办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比如肉类,肉类的品种有许多,猪肉,牛肉,鸡肉,鸭肉等等,而对于意大利这种资源和土地有限的国家来说,毫无疑问通过养猪或者禽类,性价比更高。
所以,贝尼托政府接下来显然会在经济发展政策上,推动这些容易满足意大利民众基本需求产业的发展,从而避免受制于人。
至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这一点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贝尼托作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发动战争,从而扩大意大利的疆域范围,从始至终都是他的个人目标之一。
只不过,关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