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七十一章 再临敖德萨

第七十一章 再临敖德萨(2/3)

政府的一些经济指标实际上并不死板,就是为了防止下级官僚执行时出错,从而预留出一定的冗余,而俄国新政府一刀切的情况更加严重,相对帝国政府而言,不懂得变通。”

    东非在经济制度上和苏联有很多相似点,虽然两者本质上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但是从出发点上两者的目的就有明显不同。

    不过在具体呈现的效果上,有很多共同点是会必然发生的,就比如官僚作风和人情世故屡禁不止,帝国公民只要不是近十几年出生的新生代,都经历过全面计划经济时代,所以在东非人印象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有好也有坏,不过,总体上还是好的印象更多一些,尤其是本世纪初前两个计划时期,那时帝国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对于一些年轻的船员,他们即便出生在1910年以前,因为当时年纪小的原因,可能也没有太深的印象。

    所以,有年轻的船员向马拉佐夫问道:“那苏联的经济增速应该不错吧?”

    对此,马拉佐夫说道:“那倒没有,苏联这些年一直都在战争,经济领域发展其实十分缓慢,甚至还没有恢复到沙俄时代水平。”

    “而且,计划经济时代帝国发展虽然较为快速,但是问题也有许多,你们年纪比较小,所以对这一点没有什么概念。”

    “实际上在五年计划实行之前,也就是19世纪,东非就一直都长期执行计划经济模式,当然,说是国家军事化管理也没有问题。”

    “反正就我个人的感触来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各的优缺点,就比如计划经济时代极其容易滋生一些令人极其讨厌的官僚,他们的权利很难被约束,从而造成很多问题。”

    在东非前期,因为国家管控一切,成为全体国民的大家长,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官僚权力过大,从而引起民众的反感。

    尤其是一些小官僚,甚至不需要是官员,而是一些重要部门的职员,他稍微有些私心或者什么念头,对于一些普通民众而言,或许就是一场灾难。

    就比如过去东非的一些厂长和农场主任的权利可以说极大,这就容易导致任人唯亲,或者在物质分配领域偏向于自己的亲信。

    再往小的地方说,一些供销社的员工他们就能在物资供应上做很多文章,把好的东西或者是稀缺商品留给自己的熟人,类似的还有医院的医生,食堂的员工等等。

    除此外,一些人为了政绩和升迁,亦或者完成政府任务,会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政策和活动,从而对基层民众生活形成困扰。

    所以,在东非只要有一定年纪的人,未必会怀念计划经济时代。

    马拉佐夫因此断言道:“所以,我并不看好苏联的未来,他们不过是走我们东非的老路,除非苏联所有人都是圣人,他们的官僚和民众都没有私心。”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就听一些圣彼得堡的船长说过,苏联的官僚可能也就比沙俄时代穷一些,但是他们的作风完全没有太大变化,照样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取私利。”

    “人性是很难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所以,你们别被苏联的表象所迷惑,他们政府现在确实比沙俄时代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谁知道他们能够维持自己的初心多长时间。”

    “毕竟我常年和这些斯拉夫人打交道,他们的本性在根源上不会因为国家政权的更迭就彻底发生变化。”

    而对于马拉佐夫所说的这些情况,船员们颇为认同,毕竟他们小时候也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对于当时“人情社会”的弯弯绕绕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为此东非政府出台了不少法律条文,试图引导和限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发展,但是这些举措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是扬汤止沸。

    而东非政府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政府的目的更多的是维持国家的稳定,残忍一点来说,只要大多数人不在同一时间段受影响,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那东非政府的统治基本不会被动摇。

    这一点就像前世苏联在乌克兰导致的大饥荒,虽然这场灾难看似很严重,但对于约瑟夫的统治而言,完全不痛不痒,毕竟遭受饥荒的乌克兰农民,相对于苏联的人口来说,也只是“极小”部分。

    东非过去几十年,同样有不少类似案例,比如瘟疫,干旱,洪涝等各种原因导致某一区域的人口大规模下降,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足以对东非全国产生太大影响。

    就比如欧洲流感时期,哪怕东非死亡人口超过几十万,相对人口超过一亿的东非来说,根本造不成太多破坏。

    而再举更极端的例子,就比如印度,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可谓罄竹难书,但是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却长达一个多世纪,印度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规模饥荒,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简而言之,东非政府的能力哪怕不及格,只要不太过分,依旧可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作。

    ……

    在敖德萨港,马拉佐夫等人,发现了如今苏联贸易和过去的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