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可以不见丽嫔,但总不能不见儿子,且,儿子还带着太医前来,太医证实他儿子,的确中了毒。
皇帝听了这话,这才见了丽嫔,由她陈述此事。
丽嫔便将自己怎么发现这事的说了出来,并呈上了让她找到凶手的那封匿名信。
皇帝一看那封匿名信,就知道这又是有人在搞事,针对的,肯定是那个下毒的妃嫔,但,要是那个下毒的妃嫔,的确派厨娘嬷嬷下毒准备害死丽嫔母子,那肯定还是要收拾的,毕竟残害皇嗣后妃,他要是就因为看到了这封信,不喜有人在背地里做手脚,就不弄死对方,那将来后宫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玩这一套,反正害了人也不会有事。
所以这封信就是个阳谋,就算他知道写信的人是想弄死那个妃嫔,但只要那个妃嫔真的做了这个事,他就得处理。
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只能按写信人的意愿行事,这可不就是阳谋?
所以皇帝看到了这封信,虽有点不快,但还是派人去调查了这个事。
因厨娘嬷嬷做的十分明显,而那个妃嫔的娘家人买下了厨娘嬷嬷的家里人也是一查就知道的事,皇帝稍微派慎刑司,将厨娘嬷嬷押过去调查,就问出了全部真相,毕竟厨娘嬷嬷也没什么钢铁意志,看着慎刑司那些刑具,哪敢宁死不招啊。
其实厨娘嬷嬷也是没想到,丽嫔那么信任她,这会儿竟然会怀疑她,进而查出了她下毒的事。
查出她下毒也就罢了,竟然还查出她背后的人是谁,这就有点可怕了,她不觉得丽嫔有这个能耐,毕竟相处这么长时间,她早知道,丽嫔其实蠢的很,所以丽嫔知道这个事,只怕是有人跟她说了她跟那个妃嫔的事——虽然厨娘嬷嬷不知道有人给丽嫔写了匿名信,但通过丽嫔的表现,多少也猜出来了。
而厨娘嬷嬷一招,不用说了,她背后的妃嫔自然就被皇帝收拾了。
她背后的妃嫔自然不承认自己做了这样的事,说这是厨娘嬷嬷栽赃她的,她这是赌厨娘嬷嬷手上没证据,单凭嘴说,皇帝不一定会信。
但皇帝怎么可能不信那个厨娘嬷嬷的话,毕竟厨娘嬷嬷的家里人,全在那个妃嫔娘家,相当于厨娘嬷嬷的卖身契,就在那个妃嫔手上,也就是说,厨娘嬷嬷是她的人。
她的人给丽嫔母子下毒,还说这事不是她做的,谁能信啊。
要真不是她做的,她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人,继续放在丽嫔宫殿里?不应该在王家倒台,他们将厨娘嬷嬷家里人买了回来后,就让厨娘嬷嬷从丽嫔那儿离开,侍候她么?还继续留在丽嫔宫里,傻子也看的出来,她是不怀好意。
更何况,这个布局还在更早——她要不是不怀好意,会让家里人查厨娘嬷嬷家里人的情况,查出来后,还在王家倒台时,将人买了过去?
傻子都知道,她娘家人不买其他王家下人,只买厨娘嬷嬷家里人的原因,不就是看中了,厨娘嬷嬷在丽嫔身边做事的身份,想将厨娘嬷嬷变成她的人,将来好害人么,这会儿说自己没做这样的事,是厨娘嬷嬷故意害她,谁信呐。
当然了,皇帝也曾想过会不会是写信的人做的,然后栽赃给那个妃嫔,但皇帝很快就推翻了这个想法,因为,厨娘嬷嬷家里人的卖身契又不在写信人手里,也没查出来厨娘嬷嬷有什么把柄在写信人手里,厨娘嬷嬷为什么要听对方的?反倒是厨娘嬷嬷家里人,在那个妃嫔手里,厨娘嬷嬷更容易因为家人,听那个妃嫔的话,毕竟相当于自己有人质在那个妃嫔手里,敢不听么。
——其实皇帝的猜测没错,要不是琳琅不是那种歹毒的人,要不然,在知道那个妃嫔别有用心,将厨娘嬷嬷家人弄到了手,将来就想控制厨娘嬷嬷做事,她完全可以提前下手,以厨娘嬷嬷以前做过的事,威胁厨娘嬷嬷,厨娘嬷嬷为了小命着想,有可能的确会帮她害人,然后琳琅再将这事扣到那个妃嫔头上,让那个妃嫔倒霉。
但,琳琅没必要这么做,毕竟那个妃嫔会瞅准时机,买下厨娘嬷嬷家里人,肯定是要让对方替自己做事的,这样一来,对方害人是迟早的事,她根本不需要自己出头,坐等那个妃嫔犯事就行了。
皇帝也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会觉得,这事是别人栽赃给那个妃嫔的,因为任何人知道这个妃嫔买了厨娘嬷嬷,都知道这个妃嫔迟早会下手,根本不需要他们出手,老实等着就行了。
而现在,这个妃嫔的确出手了,然后竟然说她的人厨娘嬷嬷在诬赖她,谁信呐。
当初丽嫔的第一个心腹嬷嬷也是这样害人,他逮到了,对方说是自己自作主张,不是丽嫔指使的,当初丽贵妃得宠,皇帝都觉得她心腹说的话不可信,只是看在丽贵妃得宠的份上,没追究她罢了,但心里对丽贵妃,也是从那时起,观感越来越不好的。
对自己的宠妃,都不信,更何况这个不喜欢的妃子了,自然是更不可能相信了。
丽贵妃因为得宠,皇帝没收拾对方,但也冷落了好一阵子;这个不得宠的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