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以前陈朝官方的记载,该地原名上坝县,在西南蜀地地最南端,北距蜀地首府锦官城足有一千两百多里之遥,但往南五百里左右就是高棉国北部的第一重镇春城。该地有山原峡谷,山中丘陵,夏季长,四季不分明,却又分为雨旱两季,粮食一年三熟,加之当地盛产各种水果,因此其不仅是当年陈朝通往高棉的门户之一,也是一个水旱由人物产丰富之地。
当然,林海当时也对比了下心中的另一幅地图,如果自己所料无差的话,当地的矿产也是相当的丰富,并且现在还未被发现,他日就会是自己的一大助益。
就林海的发现而言,现在大陆各国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千年前,但也只能有一千年内的记载。因此其实陈朝也不清上坝县最早是何人建立,只提到那个强大而短暂,差一口气就一统下的大秦分崩离析,陈朝崛起并且扩张到西南腹地的时候,就在这里接手了大秦人所管理的上坝县,而大秦的上坝县来自古蜀边国,却也再也不清更之前是谁了。
但不管怎么,在上次大战的后期,陈朝和凉帝国与夏国在大陆中部打成了一锅粥,为了在中部取得优势,陈朝将自己在西南的驻军抽调一空,并且至少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征兵,再也无力压制西南。作为陈朝藩属的高棉便撕毁了和约,突然暴起,十万精锐高棉战士呐喊着“高棉花盛开的地方皆为高棉国土”,突入了陈朝西南国土,而规模只有一个寨子大,连正经城墙都没有的上坝县抵抗了不足一,就被高棉占领。
反应过来的陈朝一边拒绝了高棉“割让西南,约为兄弟之国”的和平条件,一边在自己仍旧掌控的西南地区大规模动员,甚至将门关的守军抽调了个七七八八,然后按着高棉就是一顿爆锤。用陈朝太子陈煜的话(他是当时西南战事的负责人)就是“本来那帮猴子躲在群山后面我还拿他们没什么办法,现在既然主动出来了,那就趁这个机会都收拾了吧。”
简单来,就是高棉不宣而战偷袭陈朝然后被陈朝暴打,但凉国和夏国抓住了这个空档又突袭了陈朝在西南的后方,经过大家反复拉锯,在高棉痛苦的哀嚎声中,陈朝的西南三省最终两个归了凉国,一个归了夏国。
但是哪怕是接手西南的凉国对高棉也无甚好感,但又无力在西南边境驻防大军(仅有的驻军也是用来防备陈朝的),就干脆把包含上坝县在内的边境地区都划到了军功赏赐拓荒的范围内,谁料想北人对西南然的不熟悉,锦官城周边的土地倒还好,上坝县这样的地方,折腾来折腾去,最终便宜了林海。
刚刚定居在上坝县旧址的林海,将一块用木炭写就“清河屯”三个大字的木板往朝南的城墙上一挂(其实就是个木栅栏,还是有破洞的,但林海觉得一开始就要有气势,所以强行把栅栏命名为城墙),再把一块树皮都没有清理干净的木板做成牌匾,用木炭写上“清河县衙”四个大字,挂在了以前的上坝县衙摇摇欲坠的大门口,便随即宣布清河屯正式成立并由清河县衙管理,大家便可以在县尉的带领下正式开始工作了。
当然,要想将整个清河屯清理出来,就靠现在的几十个人是完全不现实的,因此林海将所有人都编入了归属于清河县尉管辖的县城三班之内,让本地最高长官带着大部分人赶紧清理出能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这个办公是林海强行要求的,是一定要凸显出他们的正规性。然后当过石匠的二十六哥石明在废墟中捡了一块看起来还行的石头,就开始刻制县尉的大印。
后来团体中但凡立过大功被晋升到镇守一方的人都能得到二十六哥亲手制作的大印,因此二十六哥所制大印也成了功勋和认可的标志,史称:石明制。
在大家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林海带着九名义兄,号称清河屯壮班民壮,自称壮班班头,出城去征召躲入山林的百姓。
这也就有了本书开头的那一幕。
尖山营,林海的第一站。
若是在林海所熟知的世界,有尖山营这样的风景,不开发出一个景区就实属是浪费了。正所谓,巍峨耸峙、绝壁峭立、雄奇壮美,山势险峭、峰峦叠嶂、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山顶高山草甸丘起伏,连绵千里,空蔚蓝低矮,富含氧离子的空气清新,四季林海葱茏,景观变幻万千,构筑了一幅飘渺的高山草甸美景。
但是现在,林海恨死这副风景了。虽自己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了相当的预估,但还是没想到可以恶劣成这样。简单来,一切形容山势之美的词语,在没有修筑好的盘山公路和加满油的越野车前面都成了贬义词,越美的山就明路越难走。林海大清早就从清河屯出发,到了傍晚甚至没有走到山脚。
简单来就是早上出发的时候看见山离自己有多远,到了晚上就还是有多远。
这样的交通条件唯一能给林海的信心就是:他现在更加坚信有更多的人滞留在山里了,就陈朝的行政效率和施政方式,他不信几次动员就能把山里的人都给抓走了。
好吧,尽管在睡梦中,林海很是认真的抱着领导的大腿哭了一回,保证只要不裁掉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