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没有科技领先的穿越?不,我有 > 第101章 试探

第101章 试探(1/3)

    在林海的上一世,也有一个民族被逼入了绝境。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也启动了动用全部潜力的殊死一搏,代号:“阿克萨洪水。”

    虽说到林海穿越之时,阿克萨洪水引发的战争胜负仍旧未定,但洪水二字带给人对胜利的向往和激励可见一斑。

    自古水火无情,可见一旦用上洪水这样的行动代号,那就意味着不死不休。

    对于联盟军发起的第一波打击来说,“不死不休”四个字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是的,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发起攻击的两个骑兵团,也就是整整五千名骑兵全部阵亡,而他们的死亡对于探测暗渊护卫军的防御来说,往好的方面去表述,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由于林海对热兵器威力的准确描述,加上在前期联盟高层不断的招募死士穿戴各种盔甲进入暗渊,最终哪怕最为固执的将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盔甲在暗渊的火力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不管是清河使用水力锤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板甲,还是大凉和陈朝最优秀的工匠合作用手工打造的重达七十斤的札甲,都是被一枪解决...

    也就是说继续大规模列装盔甲,唯二的好处就是降低士兵的机动性,顺带消耗联盟的钢铁产量。

    所以在武将联席会议的授权下,盔甲被从联盟军的制式装备中移除,反正为了这场战争,需要钢铁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反正钢铁这种东西,只要生产出来,总是能找到用处的。

    这也就意味着,发起冲锋的骑兵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毕竟战马的负重从来没有这样轻过,也就是一个骑士,一把长柄钝兵器(联盟上层认为刀剑一类的兵器对机器人的打击效果有限),一袋五个燃烧弹和一袋五个屏蔽弹。

    这是基于进攻方式而设置的骑兵标准装备。由于暗渊护卫军全都是缩在战壕和碉堡中进行防守,不会有谁真的跑出来和骑兵对冲,因此在大规模扩张骑兵规模的时候,联盟高层就强调了不用过分强调骑术,马匹的唯一作用就是尽快将士兵送到敌人的面前,然后士兵下马发起突击。

    燃烧弹是联盟科学院(就是以前的清河科学院和少量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整合而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认为最能对机器人造成伤害的武器,尤其是在拉火绳研发成功,士兵们只需要拉出燃烧弹尾部的拉火绳,再把燃烧弹朝敌人投掷出去即可,再也不用临阵的时候掏出火折子,一只手挡住风,然后用嘴轻轻的吹...

    屏蔽弹就更好理解了。其实就是林海后世的手榴弹,不过在这个世界,炸药爆炸之后只会炸出一堆马赛克...虽说马赛克影响自家士兵的视线,但也会影响敌人的视线...只能说这是一种尽可能把双方拉到同一水平的武器,但若有士兵能冲入暗渊护卫军的阵地并且引爆屏蔽弹,那么他就能在事实上造成敌人被马赛克笼罩而我方冲锋士兵不受干扰的局面。

    在这种时候,一点点优势都不能放过。

    至于马赛克能不能干扰到机器人的红外传感器等夜视设备,谁都不好说,鉴于LKN93以资料库无数据为由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林海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至少前几个进攻波次的士兵都装备了屏蔽弹,而将领们会在后方用望远镜来评估这种武器的实战效果。

    真·实战效果

    骑兵们并没有掩饰自己踪迹的想法,从冲锋开始他们就不间断的呐喊,高呼万岁向敌人发起了冲锋。

    当然,他们的踪迹其实也无法掩盖。

    毕竟对方的战争机器人有足够的传感器来穿透马赛克,他们隐藏与否并不重要。那么带领冲锋的两名团长不约而同的决定采用更加能够显示自己勇武的方式来进攻。

    人,就是要展现自己,哪怕剩余的生命只能以秒来计算。

    尽管刚刚冲入管理中心的直辖领地不到五百米,林海甚至还没有听到自己最担心的炮弹划过空气的呼啸声,一马当先的两名团长就先后阵亡。

    在后方观战的元首们和各级军官心脏为之一震。

    巨大的爆炸莫名的响起,冲天的火光和飞溅的泥土吸引了人们绝大部分的注意力,但林海知道,那些看不到的弹片才是真正的杀招。

    在黎明城正面进行强攻的是来自凉国的骑兵,由曾经的两个千人队的大凉铁骑整编而成。说实话,在开战之前,夏君傲对自己的这支骑兵是寄予了厚望的。

    虽说没有指望就依靠他们打破暗渊的防御,但在夏君傲的脑海里,铁甲骑兵(现在没有铁甲了)的集群冲锋足可以撼动山岳,就算不能真的把暗渊的守军怎么样,但给地方造成极大的杀伤是必然的。

    为此在开战之前,夏君傲难得的在林海面前坚持了自己的看法,一定要武将联席会议制定一个备用方案,那就是如果他的骑兵突破了暗渊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就要立刻把武装侦察的行动改为正式的进攻,后续部队必须马上出发沿着骑兵打开的缺口继续进攻。

    设想是很美好的。

    林海并没有试图说服夏君傲,他甚至要求成国荣和龙丘立刻按照夏君傲的想法形式,在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