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开局满级的我选择在大明当老六 > 第444章 导火索(下)

第444章 导火索(下)(1/2)

    “都说说吧,”

    谈及各方粮仓存粮的走向,望着族会中各方族老或躲闪,或养神闭目的模样。

    孔希学清咳两声,再次开口。

    “各房压舱底的储粮是多少,族里没人会去打听,这是各房的机密,也是大家伙在碰见灾年时的救命粮,谁要是妄动,各房的族人都不会饶了他。”

    说到这事时。

    孔希学的目光,不经意的游弋过每一个人的面庞。

    其他人也在相互打量。

    好在,最后每个人的面上多多少少都是松快之色。

    到底还是孔圣后人,拎得清。

    这种会被人戳脊梁骨甚至刨祖宗坟的绝户事儿,没人干。

    不然若是碰上灾年,孔家把自家族人给饿死的事儿流传出去,不说登上日报,就是自裁谢罪,怕也得被逐出族谱,不能入祖坟。

    既然大家的道德底线都还没有突破,彼此之间的谈话就轻松多了。

    “至于常仓内的粮食去了哪,族里历来是不过问的。”

    孔希学重新拿着话头,认真的提醒到:“各房家大业大要赡养的族里孤寡不少,族里也没能力操持着一大摊子,所以分了这么多房来,让各方的主事、族老出来,带领各方族人经营一些产业,自负盈亏。”

    “实在困难了,族里帮忙抬一手。”

    “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脉福寿绵长,传承有序。”

    “所以,族里给了大家伙很大的自主权。”

    “经营的产业只要不违背国法,不伤天害理,族里不干涉。”

    “售卖的东西只要不受禁止,卖给谁?怎么卖?卖多少钱?族里也并不过问。”

    “但是……”

    提到这个但是,所有族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大家伙都知道真正的戏肉要来了。

    之前那话的意思很明显。

    之前的事儿一概不论,买卖的什么东西卖给谁,只要不被人抓住话柄,族里是不管的。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只要能自负盈亏,不饿死族人,违不违禁的族里没看见。

    “此一时彼一时。”

    “朝廷要改税,要清丈田亩。”

    “看似是为了政令通达,收拢民心,但实质上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如今大明朝是建立了,但是这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有多少人还是心念前朝?”

    “就是咱们族里,念叨的人也不少吧。”

    这话一出。

    在座的阻挠中,有几人或是闭目养神,或是错开目光,压根不想参与这个话头。

    孔希学也没纠缠的意思,大家都是孔家中坚,各房压舱石一般的存在,怎么可能不熟读经史子集。

    自家族长的意思他们都明白。

    前面所说的那些话,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包税制。

    就像是抽过大烟的人极难戒除一般。

    尝到过包税制的甜头,体验过当土皇帝滋味的地主乡绅就像是打开过潘多拉魔盒一般,当然接受不了要重新缩起尾巴做人,遵守国法,杀人偿命这一套道德律法的约束。

    而大明朝之所以要税制改革、清障田亩。

    赋税的追缴,粮草的筹措以应对外敌固然也是缘由,但其根本的目的还在于移风易俗,巩固统治。

    诚然。

    如今的北境满目疮痍,天下的财富八成都聚拢在南方,乃至于浙东一带。

    可那里的水深也能淹死人,各式各样的关系,人脉错综复杂,想要从南方开始动手,那和造反再打一回天下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要面对的敌人兴许还是曾经的部下,重臣,生死兄弟。

    阻力可想而知。

    但北境不同,虽然满目疮痍,几乎已成废墟。

    但地旷人稀的北境,不正适合重新作画,积蓄力量吗。

    遥想这些年隐隐从应天府朝廷内听到的迁都苗头,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揣测。

    若说在田亩清丈上,孔家的立场的确和天下乡绅士主一般。

    可若是迁都,尤其是北迁。

    那孔家可要说道说道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谁都懂。

    浙东党一脉为何能在朝堂上和追随者朱元璋打天下,身怀从龙之功的淮西勋贵集团抗争,除了老朱有意平衡之外,还不是因为他们家底子厚,人才储备充足,让治理国家人才稀缺的老朱不得不用。

    甚至于在知道他们一些私底下龌龊时,只要没有到台面上,老朱还不得不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贯穿古今。

    也正是有着这样稳定的基础盘。

    如今天下官员的话语权,基本都集中在南方。

    这是经济基础和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的。

    就连曲阜孔家这个千年传承的世家,也不得不在这点上,对南方的浙东党之流保持些三分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