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 第1035章 愚昧与可恨

第1035章 愚昧与可恨(1/2)

    朱允熞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援朝之初,哪怕再不支持的官员,在这个满朝文武必须上下一心的时候,也必须亮明一致对外的坚决态度。

    否则,就会被打上‘叛奸’、‘卖国’的烙印,然后被人攻讦。

    尤其是龙椅上面坐着的那位,可是手握兵权,心狠手辣一点不亚于洪武爷的永乐帝。

    但随着援朝之战正式进入反攻,胜利指日可待的时候,如何平稳国内政局,才是接下来的核心主题。

    在他们看来,仗已经打完了,恢复生计才是接下来的主要任务。

    打仗陛下要指着那些傻大黑粗,但治理国家你还能靠他们?

    到最后,还不是要靠他们这些熟读圣贤的读书人?

    读书人帮皇帝治理天下,那才是应当应分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嘛。

    但作为皇帝,你不能一边让咱们这些士大夫帮你干活,一边又挖咱们的墙角,掘咱们的坟啊。

    学阁、农阁的那几个‘假’读书人在干什么?

    您派他们去地方又是清丈土地,又是建立免费蒙学,这不是要断咱们的根吗?

    这样下去不行,没有了咱们这些士族支撑,大明必亡啊!

    当李朝捷报一封接一封的到达京师,官员们的心思却早已不在战场,回到暗流涌动的朝堂。

    文人的战场不在舞枪弄棒,而在笔锋研血。

    当初弹劾路确、魏圭、童福山、苏根生等人,只是他们的第一步。

    目的就是拖延他们的脚步,让新政不能再这么施行下去。

    但核心的问题,必须解决苏谨!

    晋国公不亡,那他们这些士大夫就得死!

    看似没有硝烟,但背后却是两个意识的碰撞,是毫无退让的阶级对立。

    在这些士大夫看来,无论是英国也好,南朝安氏也罢,还是那个孤悬海外的倭岛,都不过是疥癣之患。

    真正的心腹大患,不在外而在内!

    永乐元年腊月二十八,这个举国上下欢腾庆祝着胜利,准备迎接新元伊始的日子,都察院骤然发起冲锋!

    接二连三的奏疏,如雪花般飞入皇宫,纷纷落在朱棣的案头。

    奏疏之上所言所指,俱指向之前朝廷委派钦差下到地方清查,苏谨学生犯事一案。

    与都察院奏疏同时抵京的,还有各道、各府、各州、各县的弹劾奏疏。

    将奏疏稍稍总结,所言内容大致相同,均在说钦差办案之时,路确等人毫不配合,依旧我行我素,肆虐地方。

    “派出去的人怎么说?”

    朱棣的眉头微微蹙着,将这些奏疏随意推到一边,眼中满是嫌弃。

    “办案的人还没有明确罪名,不过他们几次上书,确是提到过,路确他们几个不太配合。”

    “配合?还要怎么配合?”

    朱棣的表情十分平淡,一年多的皇帝生活,早已习惯了喜怒不形于色。

    “要不要朕把锦衣卫派出去,帮他们把路确、魏圭、童福山统统抓回来,丢到都察院的衙门,好方便他们安插罪名?”

    “陛下息怒。”

    近来,姚广孝已经越来越少进宫,而是专心在弄他的讲经。

    随着朱棣登基,人生对他来说已经圆满,他终于证明了自己。

    只是这个证明付出的代价有些大,他的姐姐现在已经不再和他来往,认为他是反贼。

    今日被陛下急急召进宫,他就知道没有好事。

    “其实这些事,陛下一言可决,贫僧大胆推测,陛下可是在担忧什么?”

    朱棣一怔,深邃的目光扫向姚广孝,定定的看了他许久,才长长叹了口气。

    “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啊,朕算是体会到父皇当年那如履薄冰的心情。”

    “陛下乃千年圣主,区区小事自不会放在眼里。”

    “不放在眼里容易,可若真不当回事,这天下怕是马上要乱了。”

    翻出纪纲呈上来的密报:“两淮各府、各州、各县,这几个月频频出现百姓对抗清丈,与官差对峙的情况,伤了不少人。”

    这件事姚广孝早有听闻,“是那些士族裹挟的吧?”

    “不然呢?”

    朱棣冷笑:“百姓知道些什么?清丈田地,摊丁入亩对谁最有好处?还不是这些朕的子民!”

    “可大师你看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助纣为虐,对抗皇差,就差造反了!愚昧、可恨!”

    姚广孝无心劝解,眉头紧皱。

    若只是一县一地,此事还好解决,只需要调用卫所,出兵弹压即可。

    但现在规模如此庞大,两淮之地又是税收重地,一旦激起民变,很容易出大乱子。

    援朝之战正处于关键的时候,若这个时候后院起火,整个大明将会处于动乱之中。

    不得不说,这些士族真的很会挑时候。

    陛下刚刚那一句‘该死’,恐怕说的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