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 第1044章 迁都的念头

第1044章 迁都的念头(1/2)

    眼见酒席吃的差不多了,朱棣和苏谨必然有话要说,徐皇后装作酒力不胜,略有些疲惫的样子,先回后宫歇着去了。

    本以为朱高炽也得被他爹撵走,谁知却被留了下来。

    只是第一次参与皇爹和叔叔的密议的他,脸上没多少兴奋,反而一脸的警惕和担忧。

    爹和叔叔不会聊着聊着聊开心了,抽我一顿助助兴吧?

    但比抽他一顿更令他惊讶的,是父亲的想法。

    “什么?你要迁都?”

    苏谨懵逼了。

    他就纳了闷了,明明瓦剌和鞑靼早被打的抱头鼠窜,不敢南下,你怎么还想迁都?

    上辈子是因为防备瓦剌,要和他们干仗,你这次又是为了啥啊?

    朱高炽也懵逼,他怎么从来不知道爹有这种念头?

    哪怕拼着屁股开花,身为太子,也得劝劝这个不靠谱的老爹:

    “爹,如果迁都的话,朝中百官和他们身后的士族必然反对,其中牵扯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复杂了,万一鼓动地方闹事,咱们大明就要乱了。”

    “哼,孺子之见!”

    苏谨倒是看出点门道:“大哥,你这次是想对他们动手了?”

    “还是谨弟懂我。”

    给了苏谨一个满意的眼神,朱棣缓缓道出自己的顾虑:“这次都察院弹劾你的那几个学生,到底背后是什么目的,自不必多说,

    我算是看出来了,想要断他们的根,光是下大力气去查可不够,得扶植新的势力起来,和他们对抗才是。”

    “北平乃是咱的龙兴之地,风水也好,最重要的是,那边的士族没南方这么团结,更好对付,也更容易利用,成为朕手中的刀。”

    “可是江南乃赋税重地,倘若朝廷搬去北边,南边怎么办?人心如何控制?若是有心人从中挑拨,会不会重现南北朝之患?”

    不知是不是小叔叔回来的缘故,朱高炽今晚的脑袋明显有点铁,居然敢对着皇爹贴脸开大。

    “父皇,儿臣不同意!”

    “我看你是不是皮痒了,啥时候轮到你来教训朕了?”

    说着,朱棣就开始满屋子找藤条,准备好好收拾一下这个不孝子。

    这时苏谨缓缓开口,算是解了朱高炽的股臀之危:“朝廷倒还好办,在南京设一个南京六部,作为辅助北方朝廷,不失为一种办法。”

    闻言,朱棣眼睛一亮,找藤条的事顿时被抛到九霄云外:“还是谨弟懂我,这几天我正琢磨这个事呢。”

    “可是毕竟天高皇帝远,督促、管理江南粮饷、赋税,仅靠南京六部是做不到的。”

    “还有”,苏谨皱着眉:“陛下乃圣君明主不必多说,可您能保证子孙后代皆如您一般,能镇住这天下吗?”

    “啊这...”

    朱棣恐怕还不清楚,都不用多少代,他孙子就是出国留学第一人,让大明战神四个字成了笑话的主。

    虽然瓦剌被赶走了,但碰上个脑袋这么不清楚的主,谁知道能干出什么更没下限的事来?

    “大哥如果一定要迁都,我自然不敢说什么,但在此之前,江南、边防的事,一定要捋清楚,不然恐为后患。”

    其实今天和苏谨商议,朱棣原也没抱着他能同意的打算。

    但没想到谨弟居然这么痛快就答应了。

    至于他提出的条件,对朱棣来说那还是事吗?

    他就不信了,有营造新都的功夫,还腾不出手把这帮给朕添堵的货给收拾了?

    “好,一言为定!”

    苏谨之所以同意,是因为知道他拦不住。

    上辈子多少人不同意迁都,恨不得撞死在朱棣的金銮殿上,可这位爷,可曾动摇过分毫?

    他太清楚这位爷了,那就是一旦打定主意,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倔驴。

    但苏谨最大的倚仗,还在于自己。

    北京也好,南京也罢,所顾虑的无非是交通不便,南北沟通不够顺畅。

    但别忘了,现在大明各地的铁路基建都在动工。

    虽然赶不上前世的高铁,但较之水运马驼不知快了多少?

    只要常备大军稳定,不需几年,一旦任何地方出现动乱,大军就能做到朝发夕至!

    到时候,掌控南北就不再是难事。

    上辈子总有人说,大明亡于迁都,如果当时大明国都还在应天,就不会有叫门天子的事。

    亦或者说,崇祯若是从北京撤到南京,还能与建奴分庭抗礼,至少也能学南宋苟安一隅。

    苏谨觉得,这话对,也不对。

    当时的大明,除了赶上小冰河期这种天灾年代,

    最主要的原因是,无论朝堂还是地方,早已经烂在骨子里了,和国都在哪里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要不是边军将领养寇自重,建奴算个嘚儿。

    别说占去大明的江山,没吴三桂开关放人,他们还想进京城?

    大明之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