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听说此事,对韩浩说:“卿此举可为后世效法。”
于是下令,今后再有劫持人质的,全力攻击,不必顾及人质。
从此,劫持人质的事绝迹了。韩浩是河内人。
沛国史涣与韩浩都以忠勇闻名。韩浩官至中护军,史涣官至中领军,皆掌管禁军,封列侯。
曹操征讨徐州返回后,夏侯惇随军征讨吕布,战场上被流箭射中,伤了左眼。
其后夏侯惇又兼任陈留、济阴太守,加封建武将军,封为高安乡侯。
当时大旱,蝗虫四起,夏侯惇便截断太寿水筑陂塘,亲自背土,率领将士劝种水稻,百姓因此受益。不久夏侯惇又调任河南尹。
曹操平定河北,夏侯惇担任大军的后卫。
建安九年,邺城攻破后,夏侯惇升为伏波将军,仍兼任河南尹,曹操允许他便宜行事,不受制度约束。
建安十二年,记录夏侯惇前后功绩,曹操增封其食邑一千八百户,加上之前的共二千五百户。
建安二十一年,随曹操征讨孙权返回后,曹操命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守居巢。
曹操赐他乐伎名倡,下令说:“春秋时晋国卿魏绛因和戎之功,尚且受金石之乐,何况将军呢!”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摩陂驻军,召夏侯惇常与他同乘一车,特别亲近器重。
夏侯惇可以出入曹操卧室,诸将无人能比。后来被拜为前将军,督诸军返回寿春,移屯召陵。
曹丕即王位后,拜夏侯惇为大将军,数月后即去世。
“后夏侯惇又拜为前将军,督领各路军队返回寿春,后转移到召陵驻扎。”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去世,魏文帝曹丕即位,夏侯惇被任命为大将军,于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去世,谥曰忠侯。”
“青龙元年夏五月壬申,夏侯惇配享太祖庙祀。””
“夏侯惇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
“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屯田蓄水,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亲自迎师,虚心求教。”
“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
“他在曹营中,受到很高的待遇。曹操时期,夏侯惇先是担任伏波将军,任河南尹,后来又拜前将军。”
“曹操病故后,曹丕继位,在当年的二月,即拜夏侯惇为大将军,我们知道,三国时期的武将都是以战功来进行封赏的,”
“但是翻遍史书,却没找到夏侯淳建功立业的战绩,相反,一生几乎都是败仗。”
“甚至在历史上留下的,都是一系列令人尴尬甚至爆笑的传说。”
“公元202年,夏侯惇带兵,李典作为副将,去抵挡常败将军刘备的北侵。”
“战前夏侯淳不听李典的建议,在博望坡中了刘备的伏兵,被大火烧得灰头土脸、大败亏输。”
“但是就这么一个水货将军,却始终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倒令人感到十分称奇。”
“首先,他是汉朝开国元勋、名将夏侯婴之后,是沛国谯的本地豪强。”
“其次,夏侯惇与曹操本是同宗同族的兄弟。”
“其实夏侯惇幼年时期,并不是往武将方面发展,他走的是正正经经的儒家学说,”
“幼年时就学习《经学》,即使是后来当上了武将,他仍然好学不止,即使是在军营,他还经常学习儒术,亲自迎接讲经论道的儒生。”
“所以说夏侯淳一生的功业并不是战绩,而是政绩!”
“他还是一位治水屯田专家,他挖渠治水,造福于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劳动模范。”
“在济阴、陈留太守任上,面对蝗灾,夏侯惇率将士截断太寿水,为当地居民修筑陂塘,并且亲自背土作堰,以身作则。”
苏轼:夏侯惇虽为军中大将,却仍亲自迎接老师授业。他性格清廉节俭,有余财便分施他人,不足则向官府借贷,不置办产业。
夏侯惇谥号忠侯。其子夏侯充继承爵位。
曹丕追念夏侯惇的功绩,想让他的子孙都封侯,便分出夏侯惇的食邑一千户,赐夏侯惇的七子二孙皆为关内侯。
夏侯惇的弟弟夏侯廉及儿子夏侯楙原本已封列侯。
当初,曹操将女儿嫁给夏侯楙,即清河公主。
夏侯楙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持节。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夏侯惇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是作战勇猛却没有智谋的莽夫。
其实,从陈寿的《三国志》来看,夏侯惇除了作战勇猛,更重要的是人品端重,不仅尊师重道而且清廉节俭。这样的宗亲将领怎能不被曹操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