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模式基本都是,李颜先介绍一个东西,因为太多听不太明白的名词,所以领导们齐齐皱眉。
然后李颜逐渐开始用一些有如科幻片的描述解释效果,于是收获大佬们在释然与更疑惑之间反复横跳的眼神。
“哦~原来是画饼来了,但是画饼能画到这来吗?”
光是一句“四项核心技术突破”就够让人没有信心了。
量子相控阵雷达阵列、轨道动能拦截平台、大气层内激光拦截网、纳米蜂群防御系统。
听起来……不明觉厉。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电磁轨道炮、真空管道磁悬浮、自由电子激光技术、超微型无人机……
听起来科幻味道似乎有点浓,不过也不算很不好接受,眼前这个人是短时间内搞定光刻机,又真能搞定癌症的神人,相比起来,本身已经有足够研究基础的电磁轨道炮、真空管道运输、微型无人机啥的,也不是什么很了不起的东西。
关键是,李颜暂时还没接触军工,虽然还没太清楚量子相控阵雷达阵列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激光拦截网又准备怎么落实,但军工方面应该也有超乎李颜想象的基础。
量子纠缠、可控核聚变、室温超导……
当李颜提到这些的时候,领导们的信心就又飘摇了。
这些但凡掏出来一个,那都是可以震天动地的,你跟我说这些只是完成项目的“基础”?
那一点信心都给不了。
然后李颜又会告诉他们,这些超高级的东西,属于有了就能大成、能理想化实现反核弹系统的加成,如果没有,反核弹系统也还是能搞。
领导们就又开心了点。
但总而言之,一通汇报下来,把领导们是拉扯了个七荤八素。
他们想信,但听起来真的太过了;他们想不信,但眼前这个人本身就等于是奇迹。
对于他们来说,判断李颜价值的最好办法,是“他遭到了灯塔的干脆暗杀”。
真来讲科学技术,实在是没法判断可行性。
“全覆盖华夏大地是最终目标,这个最终目标确实需要一些远超当前水平的技术支撑。”李颜说道,“我们完全可以分层级处理,量子相控阵雷达阵列,用于超高精度、超高广度的探测,这个基本可以实现全覆盖,重点地区可以强化。大气激光拦截网则是精确度相对差,但覆盖面非常广的‘保护罩’,是截杀导弹的第一关。轨道动能拦截平台,则是配合雷达阵列进行快速锁定拦截,实现空中地面双重截杀,可以先保护重点地区,后续慢慢实现全覆盖。纳米蜂群防御系统,则是超微型无人机应急响应,既可以当做反核弹系统的最后一关,也可以作为拦截低空滑翔弹的辅助,他就用于关键地区的防御了,就算再怎么发展,恐怕全面铺开也不现实。”
李颜说着突然耸肩,“实际上,只要保障心脏地带可以免受核弹威胁,就已经足够了。所以我才强调,那些技术并非必须,全覆盖也只是一种想象。只要我们能证明,我们拥有了拦截能力,那到底是不是全覆盖,不重要。能拦截,这件事情已经足够翻天了。他们试与不试,都是毒药。”
“李颜,”某位领导发话了,“拦截这件事情,我们在做,他们也在做。你这套系统,相比起我们当前的研究,好在哪?”
“导弹的速度、精准度、打击范围,有一个实际值、实验室实验值、理论值。我针对的是理论值,要比理论值快上两三个数量级。”
这话领导们是听懂了,越听懂就越是整不明白。
“我之前不跟各位领导汇报这件事,就是觉得光凭一张嘴,说这些内容意义不大。”李颜说道,“所以,我先潜心做了好一阵基础研究——虽然今天来得还是早了点,但我确实不止凭一张嘴了。”
李颜掏出手机,套上激光投影接口,在白墙上就投出来了一些文件。
“量子雷达原理验证已经完成,华科院电子研究所确认了可行性,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们在实验室利用压缩光量子技术提升雷达分辨率40倍,目前量子态压缩技术正在优化,预计年底就能实现雷达阵列的精度需求。
“室温超导其实距离实现也不远了,目前材料迭代到86代,我该收集的信息基本完成,过两个月,实验室完成接近室温的超导没有问题——实际上我们不需要追求完全的室温超导,在我应用这个材料的环境里……现在说已经可用都没问题。
“自由电子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也突破了60%,距离最低可用值68%近在咫尺,大气层内的激光传输热晕效应补偿、自适应光学湍流校正算法我也都做出来了,目前算法正确率与效率值都突破90%,实际上已经是可用状态。
“尺寸达2cm的无人机与能量密度2.6倍TT的炸药均已达量产水平,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防护层已经可以用于无人机外壳制造
“还有支撑一整套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