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股民的炒股日记 > 第6章 股市入门-持仓交易

第6章 股市入门-持仓交易(1/2)

    选股之后,股民面临的就是持仓交易的问题了,持仓多久,怎么交易。米云在这个市场交易十多年了,多少有点心得,也经常分享自己的心得给亲友,同学和同事。

    持仓交易最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好持仓成本,只要股价成本具有优势了,你就能有主动权,进退自如,可以跑赢大多数股民 ,可以比大多数股民先出局,也可以随心所欲的增减仓位。

    仓位管理和资金管理是一体的,十几年的股民生涯中,一直因为各种原因,被动满仓了十多年,躺尸十年左右的僵尸户都有,米云自己总共有三个自有账户,有2个账号七八年没有动过,另外一个账户每年还是会交易几笔的,只要出现交易机会,都会交易。

    另外两个小号因为资金少,又常年被套,没办法的事,现如今基本解套,可能会用起来,三个账户会同时用起来。

    米云在网上找了一些持仓交易的资料,主要用来总结经验和学习,自己以前也写过一些类似的东西,先学别人的,丰富自己的思维,加工过滤一下前辈们的杰作,认真研读了一遍,在以后的交易生涯中会去不断实践完善,至少理论上觉得比较有用,有指导意义,分享给各位股友:

    当我们的交易出现利润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风险在降低。

    而且,一旦我们有了利润,那么我们的持仓信心和耐心就加强了,而耐心持有赢利的头寸是获得一笔可观收获中相当重要的无形操作,虽然无形操作表面看上去就是指不操作,但是做起来难度就非常大了。

    让利润持续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如何卖出持仓的问题。只有卖出,了结了持仓才能算是完成了一笔交易。

    让利润持续发展所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耐心持有一个仓位的问题。

    真正的行情不会在一天之内就从开始走到结束。货真价实的行情总需要花上一段工夫才能完成他的终结阶段。

    而如果能够在这段时间内持仓平稳的度过,才能够在这轮行情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如何耐心持仓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虽然是无形的操作,但是却比有形的操作更具有操作难度。

    有大师在他的理论中反复强调,赚大钱的不是依靠反复操作,而是持有头寸底仓抱牢不放。

    当然他要求你的是牢守盈利的头寸而非亏损的头寸。对于亏损的头寸,国内外交易大师几乎一致认为应该迅速认赔出局。

    交易计划中包括重要的一点,就是何时何价出局的问题。股市里有一句名言,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每天早盘前,午盘休息的时候把今天该何时出局的价格写一下,然后只要价格到了你计划上的这个点,那么平仓了结就是了。这样一笔交易就完成了。

    书写交易计划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交易习惯。预期之内和预期之外都要有心理准备。

    除此之外的时间,就是无所事事的时间。怎么度过?米云也不知道。只要你不去随意的干涉你的交易甚至是交易计划就行了,空仓和锁仓也是股民必须要修炼的东西。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如果你对手中的持仓有信心的话,那么你可以把回撤幅度放大一些;反之可以放小一些。

    如果交易者经常注意到这样的危险信号,并且能够及时躲开的话 ,长远看,应该会有不小的收益,不至于频繁坐过山车。

    因为一旦危险信号出现,那么说明市场可能正在发生质的改变。说明市场不仅仅是小幅的调整那么简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了。

    无论什么情况,先退出再说,这是一种明智的行动,因为你躲过了危险。如果危险过去了,那么你完全可以随时再进场。股市什么时候入场都不会迟到,总会有机会,学会空仓等待机会也是股市高手经常要做的 也是米云本人欠缺的。

    危险信号出现的时候,至少应该减半出场或全部出场了结。避免利润大回吐,坐过山车的股民太多,很不幸,米云也经常遇到利润回吐的局面,坐过无数次过山车。

    米云作为一个十多年的老股民,建议新手们在进入这个市场不要想着赚大钱,先学会防守,让自己活下来,轻仓就是最根本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能容忍轻仓的人,你这种格局就不是那些天天短线拉满杠杆的人能比的,你也不用跟人家比收益,因为时间就是收益。

    交易都是反人性的,几乎所有人都在追求胜率,而很少的人追求风报比,这是人性决定的,贪婪和恐惧都会在股市中被无限放大,人性的弱点不容易克服,但交易就是反这种人性,要从正确的逻辑去出发,赚最稳的钱,用最简单的手法去获利。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学会做计划,当你要运作一波行情,怎么开始,怎么推进,怎么结束,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总体计划,再根据每天的操作和行情变化做出预案和当天的计划,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交易绝对不是简单的进场,带上止损那么简单。

    这本身就是关于认知与决策的艺术,交易最难的就在于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