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出身名门世家,也懂得要了解主考官偏好的必要,故而有借进城的机会,提前打听过。
只是因无处可得县令及知府的文章,只知县令已在开县任职三年,寒门出身;知府则调任绵州六年,年近花甲。
加之绵州赋税只是“两轻一重”,就是两年轻些,一年很重。晏旭便猜测:这位县令,最讨厌的应该就是投机取巧之辈,包括赌。
虽然历朝都不禁赌,可儒家并不提倡,读书人也便不沾染。
晏旭是真想好好撑过这次县试的,奈何别人非要拿他取乐作筏子,还企图栽害他,那就对不住了。
他遂违反了常人一贯的作法,主动出列举告。
果然就有了辩解的机会。
虽然考场重地,只有极短暂的机会。
“回禀大人:栽害小民者,乃左二第六、或第七名考生。”
不能要求比对字迹,因抄者未必是本人。最好的法子就是揭发“真凶”。
晏旭根据那纸团的轻重、滚来的方向、投掷的角度等等,算到了那边两人的范围。
其中有一人,正是赌他考不过第一场之人。
晏旭的座位是左边第三列,第四排。每名考生的桌案,前后间距约三尺左右,左右间距约六尺左右。
他因取水至位稍晚,有扫过周围人一眼。
“你且站于旁侧。”
主考官给了他二次辩白的机会。顺便,示意衙役将那二人带出,当众搜检。
那二人也不敢挣扎叫嚷,乖乖脱衣。
只赌晏旭会输那人,在如此威势之下,已有些瑟瑟发抖,脸孔通红。未及脱完,已软倒在地,叩头伏地,承认了作弊以及栽害晏旭的事实。
随后被拖出,就在这部分考生的大院外,按住挨板,让其惨叫声令每位考生都听到。
晏旭的心底悄悄松了口气。
而巧的是:另一人也并不清白。
衣物除尽,两条小臂上,尽然全显细密小字。
“呵,倒是聪明,可惜用错了地方!”
主考官气笑至怒,“拖出去,五十大板,入狱三年!”
有种墨,加了特殊的药汁,写于皮肤之上,干了便无痕迹。需得看时,抹湿即可。
这人的法子倒是极为巧妙,若这是乡试以上的考舍、若不是他太着急抄答、若不是恰好被那人牵连,必就会蒙混了去。
主考官要杀一儆百。
自此,凡考生入辕门搜检,又多增一项:过水。
也不知多少人恨死晏旭。
当然那是后话,此时已在答题的考生们,则勒令不准暴露多余皮肤,更不准频繁翻袖挽裤。
“作为揭举奖励,本官考问你三个问题。”
主考官也没有就此放过晏旭,而是要当场考校。
晏旭侧转正对,恭身应是。
主考官侧眼瞥了下这个病歪歪、却显自信昂扬的孩子,想了下后便问道:“解释下【易】。”
晏旭微微挑了挑眉毛。
这样的问题,说易也易,说难也难。就像读书本,通常没人会去总结书名,因为那是著书者该干的事。
主考官见他没有立时回答,追问过来:“怎么?这都不会?”
晏旭在心里翻了个白眼,口中“咳咳”两声,以示自己正处于难受中才有延误。
而后答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与《连山》《归藏》并为“三易,后二者失传……自此,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
晏旭在回答的过程中,巧妙地稍加了改动,避过了庙讳及御名。就是历史中皇帝、以及先帝、圣贤等人的名讳。这是考场内不允许的。
主考官面色不动,继续问第二个问题:“破题,【薄而厚未】”。
这是【大学】开篇倒数第二句。需要答的意思,却几乎就是在为大学整文作总结注释。
晏旭神色更加庄重,揖手一礼,答曰:“是小子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未达根本与认知的最高境界。小子知错。”
主考官只眉眼微不可察动了动,遂一抬手,“下去继续考吧。”
第三个问题没问。
可晏旭也没听出会不会被找后账,只能再施一礼,在众考生偷偷觑量自己这个“幸运儿”的目光中,回去座位,朝看桌衙役微行一礼后坐下。
倒是对于破【寡舒】之题,有了别解。
此题出自【礼记·大学】中,“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正解本应是:生产的人多,花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花费的人节省。这样才能财富充足。
而隐含的意思,却是指帝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