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遣西域长史李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张骏又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称作沙州,以杨宣为沙洲刺史,治所依然设在敦煌。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
421年,西凉被北凉所灭。
422年,西凉王室后裔李宝(李暠孙)和娘舅西渡流沙,在西域吐鲁番盆地占据伊吾县(今哈密),建龙兴年号,善抚流民,并羁縻高昌,建立伊吾西凉(又称后西凉),为了和新兴的北凉对抗,伊吾西凉臣服于丁零(既柔然)。凡内地来人李宝皆倾身礼接。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北魏灭北凉。北凉欲效仿西凉西迁,后西凉闻后分兵截击。李宝与唐契商议后,先与北魏联络,接着兵分两路,自己率领2000余人南下前往敦煌,唐契和弟唐和欲占领高昌,截断北凉西进之路。至唐契中高昌郡守阚爽缓兵之计,柔然及北凉察觉后分兵追击,没有追上李宝,但是追上了唐契,双方一战,唐契殿后战死,唐和率余众奔前部王车伊洛处。唐和闻北凉残余势力沮渠安周屯居横截城,唐和率军攻克横截城,继而夺取高宁、白力二城,并遣使投降北魏;当时唐契向阚爽进攻,阚爽派使节诈降沮渠无讳,表示与沮渠无讳共同攻打唐契。八月,沮渠无讳率兵前往高昌,将要到达时,唐契已战死,阚爽紧闭城门拒绝会见沮渠无讳。九月,沮渠无讳带领卫兴奴夜袭高昌。阚爽投奔柔然。沮渠无讳占据高昌,派常侍携带着奏表到了建康。后北魏以李宝为西戎校尉府府主,唐和镇焉耆镇,韩拔镇鄯善镇。次年,沮渠无讳建立后北凉。
阚氏高昌
南朝宋大明四年(460年),柔然国势比较强盛,处罗可汗决定帮助阚氏复国。十一月,柔然派遣大军南下攻克后北凉,杀死沮渠无讳的继承人沮渠安周,帮助高昌阚氏重返家园。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以高昌为国号,亦称“阚氏高昌”。阚伯周建立“阚氏高昌”后,当年即改元“甘露”,但“甘露”年号只持续了六年,466年开始,被迫改奉柔然受罗部真可汗的“永康”年号,[15] 对外彻底继绝与中原王朝的官方关系;对内发展地方经济,崇尚汉族文化传统,信奉佛教。
“阚氏高昌”自阚伯周开始,阚伯周死后,儿子阚义成继位。之后阚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
488年,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阚氏高昌灭亡。[2] [3]
张氏高昌
488年,高昌人拥立张孟明为王。496年,高昌国人将高昌王张孟明杀害。
马氏高昌
496年,高昌国人拥立马儒为高昌王。巩顾礼为左长史,麴嘉为右长史。
497年,派遣司马王体玄到北魏朝贡,请求高昌国举国迁往内地。北魏孝文帝接受了马儒的请求,派遣明威将军韩安保接纳,割伊吾五百里地,供马儒居住。马儒派遣巩顾礼、麴嘉迎接韩安保,出高昌国境四百里,而韩安保不至。巩顾礼等回高昌,韩安保亦回伊吾。韩安保派遣韩兴安等十二人出使高昌,马儒再遣巩顾礼和世子马义舒迎接韩安保。至高昌境外百六十里白棘城。而高昌本地人眷恋本土,不愿东迁,相勾结杀死马儒而立麹嘉为王。
麴氏高昌
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当于宰相的令尹;下面设立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等许多行政部门。高昌境内共设4个郡和18个县。各城也仿照内地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业集中经营,防火、防盗设施齐备,城门由禁卫军把守,各郡、县也分别由司马领兵守卫。
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隋炀帝即位之初,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贸易,并调查了解西域区情。裴矩后来将其获得的有关信息撰成《西域图记》呈上供隋炀帝参阅。
大业四年(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之后又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隋朝开始经营西域诸地事务。 并于高昌国置西戎校尉府统管西域事务。
大业八年(612年)冬,隋炀帝将华容公主嫁给了来朝的高昌王。
大业五年(609年),高昌国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唐贞观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轻辱唐朝,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征讨。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疆域
十六国时期,高昌郡之东西长度二百里。当时,车师前国仍存,高昌郡的辖境仅限于今交河故城以东。高昌建国前期(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