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在渤海冬季海冰的海上科考作业中,实现了在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上,充分做到了为有志于极地科研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坚持。
除了冰情监测,海洋生态研究也是此次的重点。
冬季渤海的海洋生态相对脆弱,水温降低、光照时间缩短以及食物减少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要关注一些洄游性鱼类的越冬情况。根据以往的研究,部分鱼类会在这片海域寻找相对温暖的区域越冬,但是每年它们的越冬区域可能会有所变化。”
一位年轻的研究生汇报了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
潜龙听后,鼓励道:
“非常好,我们要继续跟踪这些鱼类的活动轨迹。可以利用水下机器人等技术,近距离观察鱼类的行为,同时结合水样分析,了解它们食物来源的变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潜龙带领着团队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研究工作。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科院的大楼上,潜龙已经来到了实验室,开始查看各种仪器设备的数据采集情况。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因为他知道在这些繁复琐杂的数据中,隐藏着海洋深处所蕴含的一些奥秘。
在冰情监测方面,通过北斗量子通信云系统科考团队成员们可以随时随地全面真实地获得各个监测站点的综合海洋立体数据,并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除了仪器监测的数据,他们还派人出海实地考察。潜龙虽然不能每次都出海,但他总是密切关注着出海人员反馈回来的信息。
“这些冰的厚度、形状以及破碎情况都非常值得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靠近河口的区域,冰期相对较短,但是冰的堆积情况比较复杂。”
出海回来的科研人员向大家汇报着。
而海洋生态研究中,研究人员们对新采集的海洋生物样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潜龙常常亲自参与到样本的分析过程中。
在一次样本分析中,潜龙拿着一把镊子,小心翼翼地从一个装着渤海冬季藻类的培养皿中夹起一小片藻类。
“大家看,这种藻类在冬季的环境下呈现出比较特殊的形态。它的色素合成可能受到了温度和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影响。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如何作用于藻类的生长和繁殖的。”
潜龙耐心地向团队成员讲解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逐渐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团队在冰情预测模型方面有了新的改进,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渤海的冰情发展。同时,在海洋生态研究方面,也对部分鱼类的越冬习性有了新的认识。
实验室的研究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关于海洋生态模型构建的讨论中,团队成员们对一些模型参数产生了分歧。
“我认为这个温度参数应该调整为更加符合冬季实际情况的值,因为冬季渤海的水温变化与其他季节有很大的不同。”
一位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坚持自己的观点。
而另一位年轻的成员则认为根据他们的实验数据,目前模型中的温度参数是合理的。
双方各执一词,气氛有些紧张。潜龙看到这种情况,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学术讨论的好机会,能够促使团队在更深入的层面理解研究问题。
“大家先别急,我们重新梳理一下目前所有的研究和数据。从海洋流的影响,到冬季生物的代谢情况,全面地分析这个温度参数的合理性。”
潜龙冷静地说道。
在他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们重新审视了各种数据和研究资料。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和计算,最终发现之前的参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在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时,确实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这说明我们对研究成果的分析要更加全面和细致,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数据。海洋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潜龙在会议结束时总结道。
在这个过程中,潜龙也不断地鼓励年轻的研究员们。他知道,团队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而年轻的研究员们思维活跃有激情有活力有梦想有出奇不意的思索有着无限的创新潜力。
“我像你们这么年轻的时候,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要害怕犯错,每一次的讨论和争议都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潜龙在一对一指导年轻研究员时说道。
除了科研工作,潜龙也没有忘记团队的文化建设。他知道,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对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在海科院的年度优秀员工评选中,潜龙积极推荐了团队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