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 第345章 宝钗带香菱进大观园

第345章 宝钗带香菱进大观园(1/2)

    薛宝钗带香菱进大观园,是在薛蟠外出以后,有人以此来说薛宝钗心地善良,其实在背面,这是历史上最恶毒的操作。

    要正确的破解每个角色代表的群体,才能去解读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关于香菱的隐射,前面已经讲过,但是大部分读者没有看过,还是有很多人把他当做永历帝朱由榔,但是这样的话,他做薛蟠的小妾这一点是无法解释的。

    我们破解的隐射,应该是放到每一个情节里,我们可以顺利解释作者的背面意思,很多读者一直在强调香菱代表永历帝,那这里薛宝钗带香菱进大观园,以及后面学诗就无法解读了。

    原文说:

    薛姨妈上京带来的家人不过四五房,并两三个老嬷嬷小丫头,今跟了薛蟠一去,外面只剩了一两个男子。

    因此薛姨妈即日到书房,将一应陈设玩器并帘幔等物尽行搬了进来收贮,命那两个跟去的男子之妻一并也进来睡觉。

    又命香菱将他屋里也收拾严紧,“将门锁了,晚间和我去睡。”

    薛蟠出远门做生意,还带走了薛家为数不多的男丁,导致薛家没有什么保卫力量了,所以薛姨妈担心安全问题,把家人都调集在一起,并且把门锁了。

    背面的意思就是满清被李定国接连击败以后,部分皇族外出做生意又带走了很多保卫力量,导致清廷感觉兵力不足。

    因此他们没有安全感,这就是出于他们对于汉人的防范心理,总感觉自己是少数外族统治如此大的国家,始终担心自己的安全。

    薛姨妈让香菱和几个媳妇把东西都搬进来,把门锁了,就是让满清留守东北的剩余力量把家当都搬到关内来,并且把沿海地区封锁,山海关关闭,全力确保安全,所以原文说的是“进来”。

    宝钗道:“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作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

    薛姨妈听了,笑道:“正是我忘了,原该叫他同你去才是。我前日还同你哥哥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

    宝钗道:“买的不知底里,倘或走了眼,花了钱小事,没的淘气。倒是慢慢的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买个还罢了。”

    一面说,一面命香菱收拾了衾褥妆奁,命一个老嬷嬷并臻儿送至蘅芜苑去,然后宝钗和香菱才同回园中来。

    薛蟠外出了,薛姨妈要把香菱接过来和自己睡,是满清主力都入关后,不放心留在关外的汉人,要把他们都带回关内。

    然而薛宝钗更狠,直接把香菱带去大观园了,因为我们根据前面破解的,大观园是作者为十二钗死后设计的一个乐园。

    带进大观园,一般都意味着隐射的对象死了,如前面黛玉的鹦鹉学葬花吟时,李纨把平儿领进去。就和要杀死对方,却说成送他去天堂一样。

    也就是说,清廷认为,为了安全起见,需要减少人口,否则人太多了不安全,因此,他们又对辽东进行永久封禁,设置柳条边,派兵巡查,随意屠杀。

    他们的屠杀从来没有停止过,各种减丁政策也包括对其他蒙,藏,回等少数民族。

    薛家之所以要如此对待香菱,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心的不安,是因为他们对香菱太残暴了,双方其实是血海深仇,香菱这样的人太多了,他们在害怕。

    我们看这里的脂批:

    【庚辰双行夹批: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

    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然阿呆兄又如何方可远行?曰名,不可;利,不可;无事,不可;必得万人想不到,自己忽发一机之事方可。

    因此思及“情”之一字及呆素所误者,故借“情误”二字生出一事,使阿呆游艺之志已坚,则菱卿入园之隙方妥。

    回思因欲香菱入园,是写阿呆情误,因欲阿呆情误,先写一赖尚荣,实委婉严密之甚也。脂砚斋评。】

    【靖眉批:此批甚当。】

    脂砚斋说香菱根基不让迎春、探春,容貌不让凤姐、秦可卿,端雅不让李纨、薛宝钗,风流不让湘云、黛玉,贤惠不让袭人、平儿。

    拿如此多的人来比喻香菱,就是要告诉我们,香菱代表的华夏子民,人数是极多的。

    香菱的出身,原本是应该做主子的,但是被薛家抢去,实际是当做丫鬟使,最后成了最命苦的人之一,就是指华夏子民原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却被满清霸占当做奴隶来对待。

    但是香菱的出身高贵,甚至一点也不比薛家差,这也是出自儒家思想“民为重,社稷次之”的说法。

    所以他们害怕香菱记得自己的出身,如果香菱始终记得自己曾经过的日子,将现在薛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