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就是作者挑选出来的前人诗句,用红楼梦中特殊的意向去解读,就可以理解作者的隐喻,这也是巧用古诗,来隐晦表达真实的情感。
这三句的共同点就是都有“落日,”在前面已经解释过,在明末遗民的诗词里,“落日”的意向就是明亡。
比如项圣谟的《题自画大树》中的“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
项圣谟以明朝遗民自居,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树在风中挺立、落日西沉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来表达对明朝灭亡的悲痛。
另外魏禧《登雨花台》中的“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一句也是。
“天已暮”暗示落日西下,写的是诗人在登上雨花台,面对破碎的山河,想起明朝的灭亡,悲痛万分,欲哭无泪。
香菱说已经领略出一些滋味了,就是她已经能看懂一些背面意思了,我们逐个来看黛玉画了红线的诗:
第一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全诗也要看一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都说这首诗好,我们来看一下好在哪里,作者暗示的又是什么?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点明了出使的目的和路线。“单车”显示随从少,“欲问边”表明出使的任务,“属国过居延”指出路线已过居延,可以算是到边塞了。
香菱读这里,也会想起自己曾经被掳掠孤独的离开故乡,被带往边疆的经历。
颔联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如蓬草般漂泊出“汉塞”,如归雁般进入“胡天”。
背面暗示了香菱代表的大明百姓被拐卖出汉土,到了胡人聚居地,也就是开头英莲被卖到东北的薛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写出了沙漠的浩瀚,“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将黄河尽头的落日描绘得圆润而温暖。
这两句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既然落日代表末世大明,香菱回看落日,就会想到故国大明,回到大明,才能与家人团员。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诗人在途中遇到传达军情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燕然前线,暗示了边塞局势的紧张,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都护的赞叹和对守边战士的敬意。
黛玉或香菱代入自己的视角,就是回顾以前听到明清战争前线的消息。
这首诗与之前香菱喜爱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在意境上区别很大,陆游随意所作的这首诗重帘,古砚等都是眼下所看到的,而王维的使至塞上,则是已经到了河西走廊,已经到了大漠边缘,视野放到了边关。
然而王维已经到了边塞,但是听到斥候的消息抬头一看,原来都护还在千里之外的燕然,瞬间整首诗的视野就更加开阔了,这与陆游的那首,视线都在眼前,只在房间之内大不相同。
所以黛玉让香菱不要学那种宋诗,学这种唐诗的用意,也有要香菱把视野放宽的意思,读《石头记》不要只盯着闺阁内的那点事,要把视线放到整个国家,整个世界。
香菱说的第二句出自《送邢桂州》。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两句读起来倒像是几千重的一个橄榄,为何有如此沉重之感呢?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以“铙吹喧京口”渲染出送行时的热闹场景,“风波下洞庭”则点明友人的行程,要历经风波前往洞庭,为全诗奠定了送别之情的基调。
诗中的京口虽然不是指京城,但是我们将它放到明末这个背景里去感受的话,就是京城经历了
颔联“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赭圻”“赤岸”是友人途中的地名,“击汰”“扬舲”描绘出船只在水中前行的动态。
颈联:“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此联为千古名句。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日落时江湖上波光粼粼一片白色,潮水涌来天地间呈现出一片青色的景象。
其背面的意向是:“日落”代表大明灭亡,江湖指天下,白指天下的百姓大量的被屠杀,留下累累白骨,大地都成了“白茫茫一片”,这就是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真正所指。
而这种意向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因此香菱说“只有这个白字,才形容得尽”,以红楼梦中的意向来读,怎能不感到有千斤之重呢!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运用“明珠归合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