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得名青年洞。】
天幕下,人们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但很难理解天幕反复提及为什么要带着精神二字,可当他们望着青年洞完工后突击队的合影,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简直是对愚公精神的最佳诠释,为什么要一代接一代的干,不就是不愿意世世代代都苦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