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亚历山大四世 > 第四百三十六章 百越之地(二)

第四百三十六章 百越之地(二)(2/2)

越民族开始,在每年农历三月对唱山歌,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之后逐渐演变为民间无处不歌、无事不歌的传统。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用汉字记越音所录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就是用的古越语,其语法结构、语音格律等均与壮、侗语相近,当属壮侗语各民族歌谣之源。因此,可以说,广西少数民族的歌谣,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实际存在可能更早。

    广西自春秋战国时代始有铜鼓,最早见于右江流域,受古滇文化影响,部分骆越人接受了铜鼓文化。到汉代,骆越人自己已能铸造成熟的铜鼓,自西林、隆林、百色,经田东到南宁、贵港,东至贺州都有铜鼓出土,铜鼓在广西的分布范围从右江一带扩大到整个郁江流域,乃至贺江流域,即几乎整个西江流域。

    西瓯、骆越先民是中国最早发明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瓯骆地区也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这是瓯骆先民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秦汉时期,瓯骆的稻作农业及其文化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其标志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牛犁耕的采用,并形成了以“那“为本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远在夏商时代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期间,稻神祭已成为壮侗族先民重要的民间宗教信仰。

    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

    布洛陀已被壮学界认定为壮侗语族诸民族及其先民的人文始祖。那么,在族源上,骆越起源于布洛陀文化产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并随着其民族的不断发展而传承下来。按此逻辑推定,布洛陀应是骆越族信奉的始祖;布洛陀文化是骆越文化之根源,二者可谓是老祖与子孙辈的关系。

    布洛陀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有着自己的传播场域和传承族群,有着韵文体、散文体等流传载体,有着混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先天条件,更有世代相传的宗教信仰观念和祭祀仪式,是壮族传统文化和民俗形态的母源。布洛陀文化不仅在广西的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云南的红河流域的壮族群居地,黔南的南盘江、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和水族群落的民间里广泛流传,而且在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地也流传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