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形成的过程中,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又有社会因素的作用,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个性作为整体主要是由社会因素所决定的。
一、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心理学借用这个词,来说明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即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个性”和“个体”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每个人一方面是生物实体,不论是成人还是新生儿都具有特殊的身体组织,这是种族发展和遗传的产物。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个体的人由单纯的生物实体,逐渐成为有意识、具有社会本质的社会实体。人的个性是在自然实体的基础上随意识的产生而产生,随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但初生婴儿作为一具自然实体而存在,还谈不上有个性,个性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的个性主要是作为社会实体来考虑的。个性心理学中所研究的具体的人,不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而是指个体受社会生活制约所产生的心理面貌特征。所以,人的个性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也可以说,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一般特征
1个性的复杂性
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明显能感受到,如热情、健谈、脾气急躁等;有些不但别人看不清楚,自己也感到模糊不清。有的心理学家把前者称为外显特征,把后者称为内蕴特征。由于这两种特征的结合,又加上人的动机具隐蔽性的特点,所以人的个性是复杂的。
2个性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差异,所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一样,所以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虽具有共同性,每个人又有很大差异。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它不是随时随地变化的。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个性还会发生某种变化,但是个性稳定性是主要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并能预见某人的未来的行为表现。
(三)个性心理结构
人的个性心理也有自己的结构。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
个性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倾向性是人的积极活动力,它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较稳定的成分,它表明个体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它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又反过来影响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二、个性倾向性
一般认为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组成。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是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要吃饭、穿衣,要配偶、养育子女,要从事劳动及各种社会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等等,这些都是人类个体和社会存在、发展所必需的。总之,需要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种类
(1)按需要对象性质分类。
1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对空气、阳光、水、书籍等的需要都是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也包括社会需要。
2精神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交际、认识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美和道德的需要等。正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们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2)按需要的起源分类。
1生理需要对饮食、休息、性、排泄等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它们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人的生理需要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2社会需要对交往、劳动、道德、威信、美、认识等的需要属于社会需要,它们是后天习得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产生的高级需要。
(3)需要层次分类学说。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aslow)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分层次的。这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如饥饿、口渴等;安全需要,如安全感、稳定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