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被人群包围的报童急得大叫:“三文钱一份!先到先得!“脚夫们竟纷纷掏钱,粗粝的手掌小心抚平报纸,指着上面的示意图热烈讨论起来。
河面上,一艘艘货船的桅杆间也传递着报纸。船老大们盘算着:“等铁路通了,咱们的船专跑支线河道,照样有赚头!“
夕阳西下时,城北贫民窟的张大娘正用报纸糊墙。她不识字,却把印有铁路工人合影的那面仔细贴在床头。小孙子趴在被窝里,指着照片问:“奶奶,这些叔叔在干什么呀?“
“在给咱们修福气呢。“张大娘摩挲着报纸,“等火车通了,你爹从矿上回来就方便了“她忽然想起什么,从炕席下摸出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三个月来的铁路专题报导。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炊烟裹着芝麻糖的甜香,飘荡在京平铁路工地上空。
滁州段工棚外,伙夫老陈抡着铁勺敲响一口倒扣的铁锅:“领年货喽!“
工人们呼啦围上来,只见地上堆着朝廷发下的年礼——每人两斤五花肉、一包辽东来的海带、半斤芝麻糖,还有用红纸包着的三百文“节勤钱“。
“乖乖,这肉膘厚得能照见人影!“石匠赵大锤拎起自己那份,咧着嘴笑,“今年回家,可得让婆娘见识见识啥叫'官家肉'!“
文书先生临时搭起的案桌前,排起了长队。工人们攥着刚发的饷银,等着代写家书。小工刘二狗涨红着脸:“跟俺娘说,明年咱就坐火车回去!听说一个时辰能跑八十里!“引得众人哄笑。
工地角落,几个河北籍的工人正用枕木边角料刻小木马。“给娃当新年礼。“老木匠张德全眯眼打磨着马鬃,“等通车了,带他骑真马去火车站瞧稀罕!“
秦淮河两岸的商铺早挂起了红灯笼,“庆铁路贯通“的横幅与“喜迎新春“的彩幌交相辉映。绸缎庄掌柜王守财捧着《商报》念给伙计们听:“'朝廷预计将明年三月开通首班火车!这样算起来再有几个月火车就开始了啊!“
城东集市比往年热闹十倍。卖年画的摊子上,火车图成了新宠,小贩吆喝着:“买张'铁龙迎春',来年路路通!“扎纸马的匠人临时改行,用竹篾编起火车模型,眨眼间被抢购一空。
礼部衙门里,书吏们正忙着往红封套里塞“铁路功勋券“。周主事叮嘱道:“凡是参与修路的工匠,凭此券可兑五斤白面!“忽然驿马飞驰而来,送来加急公文——工部提议在年节期间开放已完工的南京站台,供百姓参观。
皇宫城内的新气象
腊月二十八,皇宫前摆出了十口丈余长的铁锅。御膳房总管尖着嗓子宣布:“圣上恩典,赐百官'铁路团圆锅'!“锅里炖着从辽东经铁路快运来的鹿肉,混着关外的冻蘑,香气扑鼻。
六部官员们也换了新气象。户部侍郎一官员逢人便说:“待铁路开通了,老夫要坐公务专列巡查漕运!“连往日最古板的礼部老学究,也偷偷让仆役去买火车模型,说要给孙儿“开蒙识新物“。
夜幕降临时,南京站试验段的铁轨旁,忽然亮起千百盏灯笼。工部官员领着百姓们踩过铺了红毯的枕木,孩童们兴奋地摸着冰凉的钢轨。卖糖瓜的老汉在站台边支起摊子,笑呵呵道:“这儿风水好,老汉我也沾沾铁龙的喜气!“
沿线的村庄里,百姓们纷纷朝着铁路方向摆出香案。白发老者带着全家叩拜:“求铁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而铁路工棚中,留守的工人们正围着火炉包饺子,有人忽然笑道:“等咱们修完全程,这火车啊,准比饺子下锅还快!“
腊月二十八,南京城东,淮西勋贵聚居的街巷本该张灯结彩,可今年却显得格外萧索。
朱漆大门前的冷落
武定侯府门前,管家搓着手呵出白气,眼巴巴望着街口。往年这时候,送礼的车马早该排到巷尾,可今日除了零星几个卖炭的老汉经过,竟无一人登门。
“老爷,又退回来三份拜帖。“小厮低着头,捧着一叠原封未动的红帖。武定侯郭英阴沉着脸,一把抓过帖子,狠狠摔在桌上:“好一个世态炎凉!老夫当年随太祖血战鄱阳湖时,这些人还在穿开裆裤呢!“
后院祠堂里,郭家子弟默默跪着祭祖。供桌上的三牲比往年少了一半,连蜡烛都换成了普通红烛,再不见往年御赐的龙涎香。
长孙郭晟偷瞄着祖父铁青的脸色,小声嘀咕:“听说徐家今年连宗族宴都取消了……“
临淮侯府内,李景隆独自坐在花厅里,面前一桌酒菜早已凉透。他举起酒杯,对着空气虚敬一下:“诸位同僚,李某先干为敬。“一仰脖灌下辛辣的酒液,却呛得咳嗽起来。
管家蹑手蹑脚进来:“侯爷,常家三公子托人带话,说是染了风寒……“
“放屁!“李景隆突然暴起掀翻桌子,瓷盘哗啦碎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