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 第625章 大手笔,掀桌子!

第625章 大手笔,掀桌子!(1/4)

    王逸的言语里充满了无奈:“秦主任,10纳米工艺的研发,正常情况下需要36个月。”

    “台积电为了缩短研发周期,超越三星,投入了数千位工程师,采用24小时三班倒的模式!”

    “此外,台积电还抽调500到800位顶级工程师,组成技术攻坚的夜鹰小组。实行24小时两班倒,全封闭模式工作。”

    “这五百名顶尖工程师涵盖工艺整合、光刻、薄膜、蚀刻等领域,都有五年以上的先进制程工作经验。”

    “分成两班,一班是白班,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侧重实验执行与数据分析。”

    “另一班是晚班,晚上七点到次晨七点,侧重设备调试与工艺验证。”

    “每天交班的半个小时会开会,两个班次之间把所有成果和接下来的研发部署,全面沟通,全面交接。”

    “如此一来,12小时轮班制度下,实现人停机不停的极限研发模式!”

    “这种模式下,最大的好处就是,原本需要36个月才能研发出来的10纳米工艺,夜鹰计划两班倒之下,24个月之内,就能搞出来!”

    “这样,2016年年中就能搞定10纳米工艺,加上设备调试,2016年第四季度就能实现10纳米风险量产!”

    闻言,秦主任面色锐变:“2016年下半年,也就是后年,台积电就能实现10纳米芯片量产?这么快!”

    王逸点点头:“不只是台积电,三星也是如此,三星的10纳米工艺,也将在2016年第四季度量产!”

    “这……”秦主任神色复杂起来:“这么说来,我们好不容易缩短的差距,很快又迅速拉开?”

    “是这样的。当下我们正在全面研发14纳米工艺,不出意外的话,明年能量产。比起三星的14纳米会慢一点,比起台积电的16纳米会快一点。但10纳米工艺,将被再度超越。我们没人。”

    “等等,你刚才说什么?”秦主任猛地站起身,满是不可思议:“星逸半导体的14纳米工艺,明年就能量产?还比台积电的16纳米工艺快?”

    “是啊。”

    “当真?”

    “当真!”

    “好,好啊,星逸半导体好样的,哈哈,竟然能在14纳米追赶三星,领先台积电,太好了!”

    秦主任兴奋不已:“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难不成你们也放弃了20纳米工艺?”

    王逸点点头:“是的,若是按部就班的研发,我们明年最多只能量产20纳米,但三星台积电都做到了14/16纳米,这就没意义了,我们的20纳米依旧是一落地就落后。”

    “按部就班的研发,没有谁能是台积电的对手。只能跳跃式发展。”

    “但可惜,即便明年14纳米领先台积电一点,后面的10纳米工艺,又被台积电大幅度反超。现在他们已经开始了10纳米的研发,并且在维持20纳米和16纳米正常研发的情况下,依旧抽调五百顶级工程师组成夜鹰小组,两班倒攻坚10纳米!”

    “而作为对比,我们星逸半导体的顶级工程师总量,也就400多人!”

    “没错,差距就是这么大。”

    “台积电工程师总量4万左右,先进工艺制程研发工程师高达数千人,随随便便就能抽出五百精锐,组建两班倒的夜鹰小组。”

    “而我们星逸半导体先进工艺制程研发工程师总共400人,其中250人在全力研发14纳米。剩下的150人研发10纳米工艺,进度比台积电慢了太多。”

    秦主任面色凝重起来:“也是,即便是一支团队研发10纳米工艺,都要250人左右,你们150人的确不太够,更别说双团队两边倒了。”

    “是啊,这样下去,我们的10纳米工艺会落后台积电两年。好不容易追上来的进度,也会迅速荡然无存。”王逸惆怅不已。

    “唉!”秦主任叹了口气:“关键是人才的差距,内地太缺半导体人才了。”

    “是的,虽然我们挖了一些,但还是不够,差得太远了。”

    “那从高校,或者其他研究所抽调,能行不?”秦主任问道。

    王逸摇了摇头:“难,很难。研发10纳米工艺需要的不是普通半导体人才,而是先进制程的半导体顶级人才。”

    “像是台积电抽调的500位夜鹰小组成员,不是普通半导体人才,而是拥有5年以上先进制程研发经验的精锐,可以说每一个都是半导体领域的顶级工程师!”

    “最简单的,这五百人都参与了台积电28纳米研发,20纳米研发,甚至16纳米研发,并且五年以上!”

    “只有这种级数的顶级工程师,才能参与10纳米工艺的核心技术攻坚。”

    “除了这五百位顶级工程师负责技术攻坚之外,台积电还同步投入2500位骨干工程师配合研发。以及1000-2000位优秀工程师作为支持团队,负责设备调试、材料研发、设计协同等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