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六百二十八章 何以魁天下

第六百二十八章 何以魁天下(1/4)

    随着殿试开考钟罄声响起,悠扬浑厚,响彻环绕整个大殿。

    所有应试贡士就坐考案,开始殿试答题,或动笔草稿,或苦思冥想。

    当初贡院会试之时,每个考生都有独立号舍,文思通畅就执笔写文,思路不顺或躺或卧,百无禁忌。

    会试考官绝不会干涉理会,考生在号舍中是否仪态端庄,只要考生按时交卷即可。

    但是殿试却完全不同,考生在皇极殿应考,这里是皇宫大内,帝王御极天下之所,稍有亵渎,便会惹上大祸。

    所以这些应考贡士,不管处于何种状态,人人都正襟危坐,不敢失仪,三百余人据案而坐,个个板正,气氛颇为严肃压抑。

    殿试策问之题,是天子确定题旨,嘉昭帝制定极其贴近实政的策题,也绝不是为考察贡士是否文彩横溢。

    他只是针对大周存在隐忧,通过这样的渠道方式,听取一些有益的建言。

    因这三百名上榜贡士,不管是学识、心性、智慧,都是天下万千士人中佼佼者。

    比起被官场规矩驯化的文武百官,这些贡士大都是白身学子,他们的思虑更具活力,他们对实务剖析建言,更加大胆淳朴。

    所以他们依题撰文,谏言献策,没有在朝官员的忌讳和壁垒,能让高高在上的君王,窥得一些新有天地的想法。

    对嘉昭帝这等务实君王而言,处事不外乎抓大放小,殿试一甲三人,对士林学人具备号召力,他必定会谨慎点选。

    除此之外,其他贡士名列二甲或三甲,他并不会在意和关注。

    在士人心中高高在上的殿试,在皇帝统御河山的视野中,更多的只是听取新鲜建言的不错渠道。

    ……

    坐在第一列考案十名贡士,便是本次会试排名前十之人,在整个考场之中最引人瞩目。

    殿试只考察学子实务策论,不像会试三场考较全面缜密,殿试阅卷时间也较紧促,不过二至三天时间而已。

    这个评卷时间,主要用来评判考生策论,是否切中时弊,是否言之有物,至于文辞是否纯雅,用典是否旁征博引,还在其次。

    如此短促的评卷时间,按照常理来说,对考生答卷缺乏充分的评判比较。

    但因会试对学子已有缜密考较,会试阅卷也长达近月时间,对考生的学识和才智,已有非常细致的筛选考核。

    所以,殿试最后列名,很大程度上以会试排名做重要参考。

    能进入殿试的贡士,他们才智虽还存在异同,但彼此差距十分接近。

    殿试结束之后,同样十八位阅卷官,会优先评阅会试前十八名贡士的试卷。

    只要他们的殿试答题,不出现明显纰漏,这十八人答卷会优先上呈天子。

    除非在评卷过程中,前十八名之外,有人的殿试策问文章,确为精彩绝伦,被破格纳入首批上呈。

    在通常情况下,殿试一甲三人,都是在会试前十八名中产生。

    而坐在大殿考案的首排十人,也具备名列一甲的最大可能。

    他们也是三百贡士之中,最为踌躇满志之人,也是面对殿试应考,最为小心谨慎之人。

    因为,其他首榜名次靠后,或者名列次榜、尾榜的贡士,殿试对他们来说不过走过程,一甲荣耀基本与他们无关。

    ……

    坐在第首排考案左首位的贾琮,面对殿试考题,似乎比很多考生更加举重若轻。

    因为对殿试策问题旨的准确把握,在场贡士只怕极少能超过他。

    策问题干之中,隐晦提到的诸般政事,都是大周近几年不容忽视之象,很多甚至是贾琮亲历。

    但他不会天真的以为,嘉昭帝拟定这样的策题,是为了便于他来答题,如果他的揣测准确,皇帝并不希望他名列前茅。

    嘉昭帝之所以出这样的策题,是近些年以来,大周朝野风波暗涌,阴霾难明,让这位谋深疑重的天子,生出异样沉重的警惕……

    贾琮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提出何等应对之策,才能符合天子的倾向和心意。

    他只是思虑了片刻,便在稿纸上罗列纲要,为正式答题做准备。

    作为今科会元,他注定是瞩目的对象,很多考生还在苦思冥想,他却已开始动笔,这一举动吸引了不少目光。

    其中首排应考贡士之中,有好几人的视野余光,已扫向他这边,惊讶者有之、钦服者有之、嫉恨担忧者亦有之……

    其实,贾琮对首排考案的十名贡士,多少也有些知晓。

    自从会试放榜之后,贾琮曾和蔡孝宇、刘霄平拜谒主考官、同考官。

    期间遇到不少今科同年贡士,彼此有些言语寒暄交谈,知道进入会试头榜十名之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两名乡试会元。

    其中一人是青州解元,另一位杭州府解元名列会榜第三,贾琮甚至记得此人名叫林兆和。

    因为这人曾到府拜谒,还向他递过名帖,不过贾琮以重孝在身为名,闭门谢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