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死得时候,老根一个,没儿子没直系,于是嘉靖以藩王入统,嘉靖就想把自己的亲爹亲娘搞成太上皇和太后,大明没这规矩,遭到群臣反对,这时候张璁出现了,替嘉靖冲锋陷阵,
嘉靖赏识张璁,把他弄进内阁,前面说过,阁员的意见都要交给首辅过目,嘉靖想和张璁建立直接联系,于是想出了一招,赐给张璁个小银牌,有这银牌的可以不经过首辅,直接向皇帝汇报,
是不是很眼熟?
和清朝皇帝让百官用密折都是一个路数。
那给张璁都赐银牌了,别人也得赐吧,于是又是赐出好几个。
结果,内阁成狼人杀了,人人都能向皇帝私自汇报,你还不知道别人和皇帝偷摸说什么了,于是内阁也不研究政事了,就成天研究怎么互相搞,
嘉靖此举和清朝密折,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官僚体制如精密的机器,是要层层管理的,现在好了,谁都能和皇帝打小报告,等于说,官僚体制的架构崩溃了,
官员心也不在处理政事上了,理政哪里比得上打小报告升职快?
内阁本来是个极简单的制度,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不断增加设定,以至于成为规则怪谈。
不得不承认,古代皇帝和官员们寻找缝隙的能力,朱元璋找到了相权的缝隙,有因有果,后来的内阁官员又找到了制度里的缝隙,直到大明亡国。
太会钻空子,是好事吗?
刘据推平尚书台,是开了个好头,小团体的存在趁早打掉,有都不要有,有了权力小团体后,官员脑袋里只剩下两件事了,
没加入小团体前,想着怎么进入小团体。
进入小团体后,想着怎么把不顺眼的踢出去。
官员这类生物,上行下效,是好官还是坏官,取决于皇帝是何种人,
眼下官员在朝会商议,又一齐定策,各方利益集团都可以发声,某个政策就算有缺陷,也不会偏得太远,
谒者示意朝会开始后,
竟是桑弘羊最先开口,手持玉笏,
“禀陛下,老臣斗胆,请陛下重启海外驻军一事!”
桑弘羊面色潮红,颇有返老还童的迹象,
一股心气顶起来,人都年轻不少,
又是迁都洛阳,又是大开商贸,现在更要海外驻军,每一件大事都打在桑弘羊的技能点上,能不激动吗?
桑弘羊还与其他商人不同,他追求的是朝廷极致垄断,然后再将小商人划拉到体系中,他和刘彻也是绝配,甚至比刘彻还执拗,刘彻下罪己诏都服气了,他还不服气,还要屯田再起,
刘据皱眉,
“此事还需再议,能做与否,最重要是合乎情理。”
此言一出,百官面上有急色,
之前是陛下搞,他们跟,缺乏主人翁精神,现在被刘据拉扯一下,他们彻底把此事当成自家事了,恨不得马上拍板定下来,
“陛下!”
桑弘羊这一嗓子喊得,情真意切,
“当朝所行皆是前人不能行之事,故更不能以前事之情理度之,古之成大事者,非成别人所不能成之事,
我中原地大物博,但仍有缺处,此商贸一通,可钳制西海,尽揽丰物,让万国来朝,若无军队依之,此事何以维系?”
其余官员纷纷点头,赞同得不能再赞同了!
到底是大汉中流砥柱!
发言就是有水平!
而刘据敏锐的注意到一个信息,
桑弘羊说中原地大物博,别的国家也有不错的资源,其余官员大加赞同,这便是一个大进步。
春秋百家以来,内华夏诸四夷的观点愈发深入人心,中原地大物博,对其他小国都不抬眼看,
其实若是仔细调查一番,各个小国都有可取的资源,若早认真当回事,中原的资源更是取之不尽了,
但这个观点根深蒂固,光靠说的难以改变,
草原自不用说,牛、马、羊那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
倭岛,朝鲜,身毒三处,同样改变了官员们的看法。
人家也不穷。
倭岛、朝鲜矿资源丰富,身毒更不用多说,有河流,有土地,天然的农业大国,再加上极丰富的矿产,看得直让人眼馋。
而刘据比其他人更明白,
他们对小国宝贝的认知还不够深刻,
倭岛还有硫磺。
火山生产的大量硫磺,是天然的火药和药材材料,以后若要制火药,可离不了这个。
另一个就是印度的棉花,此时汉人主要还是布、麻,距离棉花革命还有上千年的路要走,印度是天然的种棉圣地,英国殖民印度,在此产棉花,也是因此。
硫磺和棉花,不夸张的说,是未来的战略物资,而在时人甚至还没意识到这两种物资重要性的时候,刘据已经把其握在手中了,刘据给大汉留下的资产,多到现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