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时的内宦,就成千上万了,早就超过了百数,二十四衙门无所不包,宦官在皇家的衣食住行上就取代了宗正,朱元璋自己说不许太监干政,他还任用宦官去外地查茶马案,
朱元璋对太监一事,所言和所行,是相反的。
前文说过,宦官权力是皇权的延展。
加强中央集权,就是削弱官僚,那就只能用宦官呗。
朱元璋边用边骂,越骂越用,
为何朱允炆不适合做皇帝,其实从一事中,就能高下立判,
朱元璋祖制不让用宦官对吧。
朱允炆继位后,他真不用!
不用也就算了,还听着朱元璋的遗嘱,疯狂打压内宦,实则在朱元璋一朝,内宫就离不开宦官了,以前的潜规则,朱允炆一概不认,把内宦收拾得要死要活,这些内宦受不了,在朱棣靖难时,纷纷投靠朱棣,把宫里的虚实透漏了个干净,
可以说,朱棣还没进京呢,京内的各种情况,他就都知道了,
等到朱棣登基后,他也说要听从祖制、打压宦官,实则却是重用,比朱元璋时期用得更猛。
明白了吗?
朱允炆距离合格的皇帝有多远。
朱元璋、朱棣都会说一套做一套,朱允炆不会,这娃太实诚了,
皇爷爷说宦官不好!
我听皇爷爷的话!
可朱允炆光听话了,没睁开眼,看朱元璋是怎么做得。
说一套,做一套,
必须是皇帝的基本功。
谁都能实诚,唯独皇帝不行。
见儿子有些昏沉,刘据道,
“与你讲得不少,你回去多想想,明日再来找我。”
“是,父皇。”
太子进恭恭敬敬行礼,起身,离开。
看着儿子离开的小小背影,刘据叹气,
“这孩子倒不像刘家人,什么都好,就是太实诚了。”
刘家人,主打的就是一个狡猾。
什么时候从刘邦、刘彻口中听过真话?
包不可能啊!
刘据思考,“要是能让这孩子多与真正的大商贾接触一下就好了,可京中的大商贾都是官员,也知道太子身份,太子跟他们学不到真正的尔虞我诈,这个人选不好找啊。”
“殿下!”
等着太子进走出后,赵采风迎了上来,
现在来看,刘据分别对赵采风和史复的处置也有意思,
赵采风犯错,但他老实,
刘据明罚暗赏。
史复没犯错,但不老实,
刘据明赏暗罚。
帝王都不老实了,手下还能再不老实吗?
这些细节处极多,但太子进都没有感悟到父皇用心,现在给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太子进也有意识的看这些事。
“采风,你陪我走走吧。”
“殿下,天凉了,您披上。”
赵采风替刘进披上披风,
刘据想道谢,又先止住,他想起来父皇的话,
真心想道谢时,反而不道谢,
心里不想道谢时,嘴上要道谢,
刘进用这笨方法体悟父皇说得话,
沉默点了点头,抬脚就走,
赵采风跟上,心中暗道,
“殿下如何变了个人?好有威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