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冒姓琅琊 > 第226章 密谋

第226章 密谋(3/3)

远则听得皱眉,但听孔长瑜话风一转:

    “不过郭老弟说得也有道理。应对台使,当策万全,不可侥幸。所以下官建议,抢在台使到荆之前,完成交易!这笔交易做完,即偃旗息鼓,暂闭蛮路,等台使返京,再行恢复。

    另外,台使到荆后,可多布耳目,密切监视台使行踪,使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在我等掌握中。这样即便他真想查些什么,我们也能第一时间知道,快速应对。”

    这条折中的建议冯、刘二将也能接受,巴东王也不想舍掉即将到手的兵甲,正要拍板定论,忽见一直沉默的李敬轩摇头叹息。

    巴东王好奇问:“李先生为何叹气?”

    “我叹谋士虽智,武将虽勇,却都是舍本逐末,未得要领。我以为孔先生会出奇策,然今所言平平耳。”

    众人都不悦地看向李敬轩。

    巴东王纳闷儿:“那李先生有什么奇策呢?”

    “要用我的奇策,王爷得下定决心杀两人!”

    “哪两人?”

    “一是台使,二是王扬!”

    话音未落,满座皆惊!

    ———————

    注:①此时尚未有咱字,也没有俺字,当时口语常用“身”字替代“我”,但老冯如果说身如何如何,很多读者未必能有感受,为了大家能更好把握语气,还是用了咱。

    ②寻阳陶氏就是陶侃、陶渊明那一支。自陶侃之后,家势日降。陶渊明那时已经衰落,但犹然有祖上余荫。所以陶渊明当彭泽令,不见郡邮,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隐逸传》)逯钦立先生的判断很对,此小人非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而是贵庶相隔的那个“小人”。(《评陶渊明<陶渊明集>校注代前言》)

    彭泽当时属寻阳郡,乃陶家郡望,而当时郡邮亦用本地人,所以相当于是陶渊明的“同乡”,陶渊明乃乡望士族,却因为职事需要,要被身份低微的同乡督邮所核察。故而陶渊明才称督邮为“乡里小人”,就是同乡的小人,而非某学者所谓乡议中公认的小人。

    (为什么魏晋南朝时期的督邮那么惹人厌?就是因为此官位轻权重,任此职的人都是寒门及以下,却能代表郡守巡查各县,所以不为士大夫所喜。)

    陶氏在陶渊明时还能自矜身份,但到了萧梁,则彻底沦落。《梁书·安成王秀传》:“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孙为里司。”

    里司这个官就是之前带孙子来找阿五算账的那个小吏,是乡官。连乡官都当上了,可见门第沦落到何种地步。

    本章中陶家的门第正是陶渊明之后,里司曾孙之前。在快速下滑之中。

    所以本章中参与密谋的,都是在当时社会运作逻辑中的不得意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