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处刺上“颐纹”;而泰雅少女要学会织布技巧,且在保有处女之身的情况,才能在嘴耳之间刺上“颊纹”。泰雅女人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织布的技巧,也开始为自己准备出嫁时的衣裳。这一点和中国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风俗相似。当少女的织艺精进,也就是准许在脸上刺青的时候了。经过完整文面的泰雅男女方有资格婚嫁,生时受到族人的认可、敬重,死后则可顺利通过“彩虹桥”,到达祖灵承诺的安息乡。
尽管文面过程中必须忍受针刺血肉的痛楚,甚至冒着伤口感染的危险,但泰雅人都把这看成是每个人成年的考验,要勇敢承担。泰雅人相信,一个人若是德行有亏,会遭到文面失败的惩罚,终生以丑恶面目示人,因此在替人文面之前,文面师一定会再三告诫。
传统的泰雅人社会以狩猎及山田烧垦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为主。大体而言,泰雅人的社会组织可以分成下列几个团体:1.部落组织;2.祭祀团体;3.共负罪责团体(gaga);4.狩猎团体。部落的形成以血缘为基础,以父系为中心,由诸兄弟形成联合家族,财产与房舍共同拥有。由具聪明英勇有才智,有领导能力的人担任部落领袖,当部落有重大事情时,则由头目召集长老会议以决策。
泰雅人除了祖灵崇拜举行祖灵祭外,还有播种祭、收获祭等大小祭祀活动。祖灵祭充满灵圣的气氛,但播种祭与祖灵祭的方法各有差别。也有祈祷丰收的祭典,祭司在各户的家长前举行庄严的祭典并宣读祭文。收获祭分为栗的收获祭和小麦的收获祭等不同的名称,但都是表达对丰收的满足和喜悦,全部由祭司主持。祭司多半由头目担任,但有些地方则由有势力的人担任。他们既信神又怕鬼,既勇猛又胆小。为了避邪,还养成了一种“鲸面”的特殊风俗。
泰雅人以米饭为主要食粮,但因为经常要外出打猎,发明了独特的竹筒饭。外出的泰雅人会把米带在身上,到肚子饿的时候,便砍下较幼小的竹茎,上方留孔,下方密封,把米从孔隙中倒进去,然后用蒸煮的方法把米饭弄熟,吃时只须把竹子掀开,便可嗅到香气四溢的竹筒饭香。
(本章完)